因為氣候因素,原本計畫的白馬三山刪兩山,僅登上白馬岳,杓子岳與鑓岳(鑓ヶ岳)以後有緣再來了。雖然不得不調整行程,心情倒也沒多麼落寞沮喪,因為下山之路是行前規劃時忍痛捨棄的方案,也就是日本規模第一的白馬大雪溪,光用想的就興奮不已。
預定行程:
Day 3:白馬山莊 → 杓子岳 → 鑓岳(鑓ヶ岳) → 鑓温泉分岐 → 白馬鑓溫泉小屋(C3)
Day 4:白馬鑓溫泉小屋 → 猿倉(登山口) → 白馬駅
實際行程:
Day 3:白馬山莊 → 白馬大雪溪 → 猿倉(登山口) → 白馬駅
五點的早餐一樣在睡眼惺忪中囫圇完食,然後倒回杓子房間內睡回籠覺。睡到飽已過7點,拿回在乾燥室放了整夜仍濕漉漉的登山鞋,在自炊場等待隊友下樓,邊整裝邊利用暖爐烤鞋,希望盡可能多烤乾一些水汽。
大部分的山友在我們睡回籠覺時就已出發,自炊場只剩下一位老先生與我,我們心照不宣挪了挪倒放在暖爐上的鞋,然後互看一眼彼此的單眼相機,就突然就開啟了話題,分享相機中的照片,聊到差點忘了時間。
昨日寫好的明信片,投入受付櫃台旁的郵箱,說不定這些明信片會比我早回到台灣呢。
外頭又是一片白茫茫,伸手還能見五指,倒是50公尺外的世界就消失了。慶幸的是,雨水不再落下,僅是空氣中的水汽重了些。
下切大雪溪的叉路約離白馬山莊10分鐘的路程,在這段緩降的寬稜上,白牆環繞,少了四周景物作位置的判定,不但得聚精會神,留意霧中的警示繩,以免誤切,還會開始質疑有沒有走過頭,錯過了叉路口。直到指引路標出現,才鬆了一口氣。
叉路下切,迷濛之中突然浮現龐然大物,原來是白馬村營的頂上宿舍。一棟棟若隱若現的山屋,感覺規模也不小,據說最大特點是餐點採自助餐式,下次重返白馬岳也想來投宿一晚。
早上8點半的頂上宿舍,不見人蹤,帶點神祕感,也不好意思開門進去探一探,繼續下行。
沒多久,山徑上陸續出現殘冰,倒也還不至於需要穿冰爪的程度。左右觀望,坡面上有大片未融的冰雪,不知從哪冒出的潺潺流水,鮮綠的嫩草,點綴些許淡黃色的深山金鳳草(ミヤマキンポウゲ),視覺上有點衝突,畢竟在台灣高山難以把冬之冰雪與春夏綠意攪和在一起。
從稜線下山1.5小時,行經緊急避難小屋,小屋倚靠在幾塊歷經冰河磨蝕的羊背石之中,有很好的庇護。
繼續往下,直直陡下的山徑開始轉為之字形。不一會,出現需要橫渡的冰面,由於看不出周遭的山形樣貌,看不出需要橫渡多遠?也不知是否已經進入小雪溪的尾端?總之,先穿上冰爪,以保安全。
一小段冰面橫渡後,又進入花花草草的世界,繼續之字坡陡下。
隨著海拔降低,破碎山谷中,綠草漸增。下方不遠處的綠叢間,多了許多鮮豔的色彩,從稜線下切2小時20分鐘後,我們終於追上前面的山友,心情輕鬆多了。
雖然要走大雪溪很興奮,但打從離開山屋,一路想著等會踏上大雪溪後,在冰面上要如何找出路線?要如何領出一條安全的路?要是下坡太滑冰爪抓不住怎麼辦?事前做了再多功課,面對從未踏入的地形,再加上今天又是一路沒碰到別支隊伍,心中還是有些許不安的成分。
在大雪溪上部這處稱為蔥平,換上冰爪後,準備踏上日本規模第一的白馬大雪溪。
大雪溪上部已有2位長野縣警察山岳遭難救助隊隊員在觀察及整理雪溪的路況,基本上也只有前面一小段有明顯的路徑,接下來就自行判斷。打了聲招呼,體醒我們下去要小心,便踏上雪溪的初體驗。
上部雪溪的冰面上,混雜著大小石塊,不能像兩天前遇到冰面就跟著髒髒的路線走,夾雜冰雪之中的泥沙,在融雪後浮出表面,使得整條雪溪都變成瑞士巧克力的顏色,與想像中雪白的樣貌有很大的落差。
大雪溪的地形還沒艱困到需要12爪冰爪,6爪加上登山杖就綽綽有餘,只是我們都擔心6爪冰爪裝備本身的狀況,畢竟台灣登山諸多限制,雪季更是層層阻礙,當年買的6爪及12爪冰爪使用率極低,為避免冰爪繩帶或皮帶斷裂,還是準備了簡易的4爪冰爪以備不時之需。
雪溪的表面坑坑巴巴,也不如想像中平滑,6爪冰爪有點大材小用。不過沒多久,冰爪皮帶斷裂,改換4爪上陣,也足以應付。要注意的是冰面顏色較暗沈的突起物,形狀像像Hershey's巧克力散落滿地,是踢也踢不碎的硬冰,不小心踢到,就會飛撲出去。
相較之下,岩盔就不得輕忽。一路上,大小石塊錯落,不禁懷疑如此大的石塊從何而來,左右兩側山壁看似有段距離,但不時有聽得見卻看不見的落石聲,還是不要走在雪溪太邊緣,以保安全。
若是由白馬尻往上攀登白馬大雪溪,還是需要6爪冰爪。下山標準1.5小時的步程,上山則要2.5小時,看著每一位上攀的山友,腳步沉重,打招呼時沒有一位臉上有笑容,也讓我們下定決心,下次再來白馬岳,寧願選擇從猿倉上白馬鑓,路程雖遠,也絕對不會選擇從猿倉經白馬尻起登這條路線。
相較之下,下山之路顯得輕鬆愉悅,也脫離了白牆籠罩的範圍。一陣陣從谷底吹來的天然冷氣,捲起蟄伏山林的雲煙,霎時鋪天蓋地,席捲而來,彈指間便煙消雲散。
白馬大雪溪的長度為3.5km,寬度約100m,高度差600m,夾在白馬岳及杓子岳之間的U形谷。融化的雪水成了北股入,與鑓岳(鑓ヶ岳)、唐松岳流下的南股入匯流成松川,松川在匯入姫川,由南往北從糸魚川市注入日本海。
如今大雪溪的雪已經不是終年積雪的萬年雪,在下一個冬天來臨之前,這個冬天的雪就會融光,較少有積雪結晶成冰的現象,所以現在腳下踩的是數萬年前冰河時期形成的冰川。
即便如此,白馬大雪溪仍是日本規模第一的雪溪,與位在針ノ木岳及蓮華岳東北面的針ノ木雪溪(富山縣及長野縣),以及剱岳與立山連峰別山東面的剱沢雪溪(富山縣),號稱日本三大雪溪。
午餐時間,找了處稍微平坦的地形,以背包當座墊,望著2號雪溪與3號雪溪,吃點麵包填肚子。一坐下就能感受到冰面的冰涼冷風,在這號稱天然冷藏庫的白馬大雪溪,夏天氣溫也維持在0度左右,看來要速戰速決,不然身體一下就冷掉了。
為了指引山友前進的路線,會在冰面撒上紅色粉末,不過在髒髒的冰面上,仔細查看,還是能發現隱隱約約的暗紅色路線,大部分路段還是自由發揮了。
中後段的雪溪,石塊變少了,冰面邊緣開始有冰隙出現,大多都不在行走的路徑上。唯有接近雪溪底部,有條橫斷整個冰面的冰隙,好在靠近雪溪邊緣處的裂縫較窄,大家排隊陸續跨過,每個人也不忘順便拍張冰隙的照片。
從蔥平換上冰爪後,約1.5小時,出現陸地,有一種終於上岸的感覺。腳底的簡易4爪冰爪,在踏上岸的最後幾步之前,皮帶斷裂,完成階段性任務。
雪溪繼續向下延伸,路徑則從右岸順著山谷蜿蜒,約莫20分鐘的步程,抵達白馬尻小屋。
才看見白馬尻小屋,大雨就嘩啦嘩啦地傾盆而下,趕緊跑到小屋的屋簷下躲雨。
卸下背包,賴在長椅上也挺不好意思的,還是進門逛逛,採買紀念品。這一逛就買了一件白馬尻大雪溪的紀念T-shirt,也買了雙1000円附繩帶的4爪冰爪,或許幾天後在立山、劔岳會派得上用場。
白馬尻小屋由白馬館經營,看似小小間的,裡面到是五臟俱全,也有提供住宿及露營場地。雖然位在白馬大雪溪下部,為了避免雪崩壓毀小屋,每年10月會把小屋拆解精光,直到隔年5月中旬之後才來除雪,重新搭建小屋,所以並非全年營運。
雨來得急,去得也快,半小時不到,雨勢漸緩,繼續往猿倉推進。
往猿倉要1小時的步程,前面1/3的路段是登山道,石塊遍佈的階梯與木板便道;突然一個階梯結束,來到稱為御殿場之處,視線變得開闊,進入後面2/3的路段。
御殿場是林道終點,車行最遠就是到此,現在屬於砂防工事專用道路,並非所有車都能進來。
林道沿著北入股溪流前行,從杓子岳流下的長走沢,漫流過林道,水勢大時可以走一旁架起的木橋。此處也是難得能仰望小蓮華山稜線的角度,可惜白雲蒼蒼不見真面目。
經過白馬鑓登山道的叉路後,不一會就抵達位於登山口、由白馬村振興公社經營的猿倉莊。走到此處,就能搭巴士返回白馬駅,白馬岳的行程就要劃下句點。
高度下降到海拔1,250m的登山口,吹完白馬大雪溪的天然冷氣後,總覺得悶熱,趕緊進猿倉莊買罐汽水,再來支冰淇淋,最舒暢不過了。
山莊內除了紀念品外,還販售一些簡易裝備,種類不多就是了。無意間發現前2天在自然園駅沒入手的白馬限定T-shirt,錯過這站可能就再也不會出現,趕緊掏錢購買。
屋樑上掛著一整排歷代昭和大學白馬診療部醫師的紅襯衫,打從昭和6年(1931年),以醫學研究為主的昭和大學,在每年7月上旬到8月中旬的夏季,會由教師及學生組成義工,進駐白馬山莊及村營頂上宿舍,為登山客進行診療。算一算,到今年有86年了,相當令人敬佩。
返回白馬駅也是Access信州的白馬駅-猿倉路線巴士,班次不多,班距都在1.5小時左右。採買完後,翻翻猿倉莊大門前登山相談所的山岳資料,打發等待的時光。差不多快3點,巴士駛入山莊下方的空地,拾起背包,準備返回城市之中。
開到白馬駅僅需27分鐘的車程,但還沒駛出林間公路就已睡著,醒來已在白馬駅前的廣場。這時也才想起,午餐在大雪溪上吃的很隨便,於是走進了車站旁的藤屋食堂,祭一祭餓到快無感的五臟廟。
按照原本白馬三山的行程,今日走完杓子岳與鑓岳(鑓ヶ岳),從稜線下切至山腰的白馬鑓溫泉小屋過夜,隔日回到猿倉,再直接從白馬駅搭電車到下一個目的地 - 神城駅。但因為氣候提早下撤,沒有三兩三,只好刪兩山,現在只能退回松本市,明日在松本打發計畫外多出一天的空白行程。
白馬駅的車站結構很單純,站房加上一座岸式月台及一座島式月台,2面3線,屬JR大糸線,於國鐵JNR時代的昭和7年(1932年)開業。
或許是上班日的關係,總覺得登山季節已經開始了,卻沒有很熱絡,可能要等冬天雪季才是白馬真正的旺季,也可能公路交通取而代之。
車站站房為了迎接1998年的長野冬季奧運,在平成8年(1996年)進行外觀整修,設計成象徵北阿爾卑斯的綠色三角屋頂及山小屋的外觀。在修建前,站房2樓是名為エステル的簡易通鋪,提供給登山客過夜;修建後,成了名為フォルクローロ白馬的旅館,在平成18年(2006年)結束營業。現在2樓看似閒置,若是能再次提供給山友使用,那就太好了。
白馬駅原本有機會再擴大規模,以東西向鐵道連結長野市,只可惜時運不濟。在長野市有一間名為善光寺白馬電鐵株式會社的企業,公司名稱雖然有"電鐵"兩個字,實際上是經營貨車運輸事業,但這間公司的成立與這條沒有實現的東西向鐵路息息相關。
大正8年(1919年)以長野工商會議所為首,提出了一條從長野市善光寺文字通り到北安曇郡北城村(現今的白馬村)的鐵道計畫,稱為鬼無里鐵道。因為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蕭條,計畫暫緩,直到大正15年(1926年)再次提出想要鋪設長野到北城的長北電鐵的計畫,隔年昭和2年(1927年)取得鋪設執照,並將長北電鐵改名為善光寺白馬電鐵,公司正式成立,簡稱善白電鐵。
由於昭和初期仍面臨不景氣,資金籌湊不易,即使路線規劃鋪設到信濃四ツ谷駅,也就是現在的白馬駅,但昭和11年(1936年)也僅開通南長野到善光寺溫泉東口,共6站開始營運。雖然稱為電鐵,卻無法電氣化,仍以燃油作為動力。一直到昭和19年(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下暫時停工,也才多增加2站到裾花口。戰後過了許久,白馬村與長野市的自治團體提出請願,希望這條鐵道能完工,但考量民間籌湊資金的困難,希望國鐵JNR加入,提出了信越西線的計畫。可惜當時國鐵已經自身難保,虧損連連,遭到鐵道審議會否決。
自此之後,裾花口到白馬村這條預定線已無力翻盤,再加上公路的發展,最終連南長野到裾花口的路線也於昭和44年(1969年)廢線,善光寺白馬電鐵株式會社轉而經營貨車運輸。
白馬駅所屬的大糸線,也是有吸引人的獨特之處。大糸線是南北向,起點是松本駅,沿著姬川而行,直到姬川流入日本海的糸魚川駅為終點,全長105.4 km,全線單線。
一上車後就會發現特別之處,門上標示的大糸線沿線站名,僅有松本到南小谷。除了大糸線分屬JR東日本及JR西日本經營之外,松本至南小谷間屬JR東日本的大糸南線,南小谷至糸魚川屬JR西日本的大糸北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松本至南小谷是電氣化區間,南小谷至糸魚川之間沒有電氣化,所以沒有辦法從松本一車坐到底糸魚川。
大糸線另一項最大的特點,就是沿著北阿爾卑斯東面縱谷而行,車窗外就是山稜連峰,因而有北阿爾卑斯線(北アルプス線)的美名,過了南小谷後,東面更有妙高戶隱連山。
沿線展望最好的三處分別是白馬駅、信濃大町駅、豐科駅,還附上白雪靄靄的展望圖。不過我們看到的景色就差的遠了,厚重的雲層取代雪景,抹上白粉的滑雪道,到了夏天成了一道又一道被剃光的草坡,天氣不佳,賞景的心情也會受到影響。
不到一小時,回到了松本市,完全是計畫之外,好在東橫Inn還有空房可訂。
比較尷尬的是,山上用不到的行囊,在離開長野市的前一晚就被我們寄送到富山,現在多了一天平地行程,要用卻用不到,不但沒有乾爽的鞋可換,更連把雨傘都沒有。總不能在平地還穿著雨衣雨褲走來走去,還是破費在隔壁的PARCO百貨採買。
既然已經離開白馬岳,遠離ヴィクトワール・シュヴァルブラン・村男・Ⅲ世的勢力範圍,明天又不上山,晚餐就在路口的新三よし吃個馬肉料理,一吐悶氣。
意料外的行程變動,完全沒有備案,明日就當作緩衝的休息日好了。
現在回想當時下山後缺東缺西的窘境,反倒比登頂還歡樂呢。
2017.07-08
日本白馬立劍 Day 1-1:東京單軌電車.築地場外市場.長野信州善光寺
日本白馬立劍 Day 1-2:國寶松本城.隱藏版迷你天守 - 青翰堂
日本白馬立劍 Day 1-3:三大車窗.姨捨駅日夜景
日本白馬立劍 Day 2:白馬三山D1.前進栂池高原.白馬大池
日本白馬立劍 Day 3:白馬三山D2.雨中白馬岳.白馬山莊
日本白馬立劍 Day 5:松本市深志神社例大祭.四柱神社.繩手通り商店街
日本白馬立劍 Day 6-1:前進立山黑部阿爾卑斯山脈路線.黑部水壩
日本白馬立劍 Day 6-2:前進立山黑部阿爾卑斯山脈路線.みくりが池温泉.日本秘湯守護協會
日本白馬立劍 Day 7:前進立山黑部阿爾卑斯山脈路線.立山.雄山神社.大汝山
日本白馬立劍 Day 8:前進立山黑部阿爾卑斯山脈路線.立山婚紗.彌陀原.富山地方鐵道
日本白馬立劍 Day 9-1:哆啦A夢路面電車.前田利長的高岡城.高岡大佛
日本白馬立劍 Day 9-2:冰見雨晴單車行.北國花火金澤大會
日本白馬立劍 Day 10-1:阿爾卑斯特快觀光列車.黑部峽谷鐵道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