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宮城追櫻:多賀城跡.松島.多聞山

離開船岡城後,接上仙台東部道路,接著往仙台市東北邊移動,先去多賀城市的多賀城,收集百名城戳章,再繼續前往松島,見識日本三景的絕美景致,然後就可以回仙台市吃牛舌了~!

多賀城離交流道還蠻近的,離開多賀城IC不到5分鐘的車程就到了,原本以為鄉間小路不好停車,想不到多賀城跡管理事務所前方就有停車場,挺方便的,尤其是要蓋百名城戳章,蓋完就可以離開了(大誤)。


戳章就擺在多賀城跡管理事務所的門外,先來蓋章。


話說,先前看資料介紹,戳章會放在多賀城市埋蔵文化財調査センター展示室、JR東北本線國府多賀城駅、JR仙石線多賀城駅等3處,現在只擺在多賀城跡管理事務所。

還好有先確認,若照戳章書上的訊息,就白跑一趟了。若跑到國府多賀城駅,至少離多賀城不算遠,要是跑去另外2處,那可就遠了。


多賀城四周蠻多色彩豔麗的花卉,這裡的櫻花也還沒長出太多的綠葉,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反倒在不經意的地方, 獲得驚喜,比上午跑得幾個點的花況要好許多。





就在我們盯著花花草草,拿著手機搜尋植物名字時,一位高橋先生走過來找我們聊天,原來他在年輕的時候,來過台灣,在高雄的鋼鐵廠當顧問,後來回到這附近當國小校長,直到退休。

看他胸前別著姓名名牌,應該是退休後來當解說員,只可惜我們破破的日文程度,只能理解這麼一點點,就連向我們解說眼前的花草,我們都像鴨子聽雷。我們還是聽的挺開心的,畢竟聽到外國人曾在台灣這異鄉生活的故事,總覺得挺新奇的,感覺彼此間有那麼一些親近。




多賀城不是我們常見室町、桃山安土、江戶時代的城郭,而是在更早的奈良時代。那時的陸奧國已經服從奈良平城京的律令制朝廷,範圍約是松島丘陵以南的宮城縣、奧羽山脈以西盆地的山形縣、部分的福島縣與茨城縣。

北方蝦夷與陸奧國之間常有衝突發生,蝦夷的反亂凸顯律令制在東北這一塊的支配方式有破綻,因此進一步有了設置城柵官衙的政策。






養老4年(720年),陸奧國按察使遭到蝦夷殺害,朝廷任命多治比縣守為持節征夷將軍,組成遠征軍前往東北鎮壓叛亂,此時則是後來學者推測多賀柵開始建造的時間點。

神龜元年(724年)又發生海道(後來的東海道)的蝦夷反亂,陸奥大掾被殺,藤原宇合被任命為持節征夷大將軍,遠征討伐。遠征軍中,還有一位按察使兼副將軍的大野東人,被認為是在這一年冬天完成多賀柵的築城主。




戰爭讓陸奧國逐漸向北擴張領土,隨著版圖的擴大,國府從仙台郡山(現今仙台市太白區郡山遺跡)往東北邊遷至多賀柵,也設置了鎮守府,成了東北地區的政治及軍事中心,名為多賀城。此後,奈良時代的日本,以平城京為中心,南有大宰府,北有多賀城兩大重要據點。

大野東人在天平11年(739年)被任命為陸奧國按察使,兼任鎮守府將軍的大養德守。天平13年(741年)因鎮壓藤原廣嗣之亂有功,又聖武天皇遷都至恭仁京,被任命為舊都平城京的留守役,再隔年過世。

IMG_1195_stitch



昭和41年(1966年),多賀城被指定為國家特別史蹟,著手進行挖掘調查。比起大多數的百名城,多賀城已距今相當遙遠,據考證,遺址範圍約有900平方公尺,東邊約1000m、西邊約700m、南邊約880m、北邊約860m。城的四周是泥土固定的築地塀與柵木列圍繞,中央是政廳正殿,三面設有東、西、南門,現場有個政廳復元模型可供想像。






如今修復的遺址,大概就是這些平台及基石,其餘只能靠著解說牌的圖示,自行想像。






在南北的中軸線上,有一條通往外郭南門的筆直大道,城外就是南北大路,目前有復元些許路段。至於從城南小學南面斜往陸前山王駅的東西大路,已完全不復見。



往下走去有座多賀城碑,說是刻有平城京與多賀城、多賀城與蝦夷國的距離,以及多賀城歷經大野東人建造、藤原朝狩修造的事蹟。多賀城碑位置就在昔日多賀城的外郭南門,再過去就是國府多賀城駅。

從國府多賀城駅再往東南方走一些,有個多賀城附寺跡,是與多賀城同時期建造的附屬寺廟,認為與太宰府的觀世音寺及伽藍是同樣的配置。

因為一路下坡,回程可就累了,索性就站在政廳南門這裡看看就好。





多賀城建造後,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按察使大野東人入駐的神龜元年(724年);到天平寶字6年(762年)進入第二個時期,前面提到的藤原朝狩,奈良時代的公卿,為陸奧國按察使兼鎮守府將軍,建造雄勝城(現今秋田縣內)與桃生城(現今宮城縣內)後,對多賀城進行修建,多賀城碑也是在這個時期所立。

附帶一提,現在所見的多賀城建物配置,是以第二時期的樣貌來復元。與前一期最大的不同,就是政廳前方多了石敷廣場、後方建了後殿與北殿,左右多了東樓、西樓,這時期的多賀城被認為是全盛時期。






寶龜11年(780年),伊治呰麻呂就任郡司最高地位的大領後,突然發起叛亂,多賀城在這場寶龜之亂(又稱伊治公呰麻呂之亂),府庫物資被叛軍掠奪一空,放火燒城。

之後進入第三時期,此時的日本遷都長岡京後,又遷都平安京,來到了平安時代。重建後的多賀城,在貞觀11年(869年)的陸奧國大地震中毀壞,這場地震規模推斷達8.3以上,引發的海嘯席捲城下町,溺死千餘人,稱之為貞觀地震,地震後的復興讓多賀城來到第四時期。






多賀城在平安後期歷經奧州十二年合戰(前九年之役及後三年之役),局勢動亂,漸漸衰落。

到了南北朝時代,延元2年(1337年),後醍醐天皇為首的建武政府,任命北畠顯家為陸奧鎮守將軍。由於多賀城的安定性已盡失,於是北畠顯家將陸奧將軍府遷至伊達郡的靈山城(現今福島縣伊達市),多賀城自此沒落,從歷史的洪流中淡出。

離開前,光顧一下市役所旁的公廁,用來區分男女的標示都換上的古代裝束,挺有意思的。




離開多賀城後,繼續往東北邊開去,來到今天最後一站 - 松島。不過來到松島的時間已經接近下午5點,這時間點店家也差不多要打烊了(在箱根湯本商店街吃閉門羹的往事歷歷在目),即使如此,路上還是非常多的車,停車場也一位難求,不虧是有日本三景美名的松島。


來到Google Maps評論上寫著"即便外面塞滿車,仍能找到幾個車位"的寺町駐車場,停好了車,瑞巖寺也要關上門了,無緣參觀伊達政宗的菩提寺。






瑞巖寺的正式名稱是松島青龍山瑞巌圓福禪寺,最早的前身是天長5年(828年)由慈覺大師円仁開山創建的天台宗延福寺。四周可見高聳的杉木與松木,很讓人驚嘆,不知道是否從平安時期就生長於此?





進不去寺內正殿,還是有不少洞窟可看。

受付所旁的岩窟,名為法身窟,相傳是鐮倉時代中期,從宋國修行返回的法身禪師,與正在行腳諸國的鐮倉幕府北條時賴相遇的地方,之後北條時賴修建了伽藍,迎來法身禪師,開創臨濟宗円福寺。
IMG_1227_stitch





往岸邊慢慢晃過去,有座國鐵時代設立的鐵道殉職者弔魂碑,紀念在建造及營運中殉職的員工。


再過去是洞窟遺跡群,岩壁上有著大大小小人工鑿出的洞窟,洞窟的壁面刻出無數的供養塔、五輪塔與戒名。因為在明治時代之前,松島被認為是死者前往極樂淨土及生者為亡者祈求冥福的靈場,自古便有「奧州の高野」的稱呼,並且有把亡者一部份遺骨帶到離岸邊不遠的雄島,將其奉獻給神佛的習俗。






洞窟前方一整排的觀音像,說是西國三十三所的複刻品。西國三十三所是指大阪府、京都府、奈良縣、和歌山縣、兵庫縣、滋賀縣、岐阜縣的33處觀音信仰的靈場。而我一個也沒去過,只去過分靈到立山駅前的「立山参道の石塔並びに石仏群」的13號觀音像






洞窟遺跡群的步道接回瑞巖寺總門,也就是參道前的山門。看起來不太起眼,三間一戶的形式,是伊達政宗於慶長9年(1604年)針對瑞巖寺全面整修時所建,直到慶長14年(1609年)現在所見的瑞巖寺才竣工。



時間晚了,本來心情就有點鬱悶,沒想到松島城日本三景展望台的鐵閘門也拉上了,本來想登高晀望松島海灣,卻撲空了,更是失落。查了一下Google Maps上的評論,看來已經停業好一陣子了,唉,算了,好在這不是做百名城或續百名城之類的,畢竟這裡仍是座靈場。

然而,這座被認為是模擬松島城天守閣的地點,也小有來頭。在天台宗時代,這座小山丘上就建了月見崎坊及汀坊,司掌五大堂的祭祀。延福寺從天台宗改為臨濟宗,禪宗轉換,寺名改為円福寺後,仍有僧人秘密以天台宗的身份,在此控制五大堂。




江戶幕府掌權的寬永年間,伊達政宗全面翻修,改名瑞巖寺,有位僧人在此建了座小庵,命名為天童庵,然後明治維新後被廢止。明治時期,在此建了一座名為松島館的俱樂部,之後搬遷。直到昭和2年(1927年),松島觀光飯店在此落成,飯店建築有現在作為客房之一的一之丸,也就是現在的松島城日本三景展望台、二之丸的本館、三之丸的別館松鶴樓。

松島觀光飯店在平成15年(2003年)落幕,一之丸與三之丸保留了下來,夾在中間的本館二之丸成了五大堂前駐車場。


松島灣觀光船的時間也結束了,表定下午5點結束的五大堂,卻沒有管制,趕緊來去參觀。



跨過3座小橋,來到第3座小島上的五大堂。第1座的橋面則已經完全鋪滿木板,後2座橋,橋面用縱向的木板架在橫向的木條上,透過木條之間的縫隙,可以直接看見腳下的岩石與海,因為透空的結構而有「透橋(すかし橋)」之名。



據說最初僅有橫向的木條,如此設計,是為了讓信眾在前往五大堂的途中,能提振起精神。這效果真的不錯,輪到我們通過時,還是會聚精會神,畢竟兩邊的扶手有點低矮。



五大堂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安平時代的公卿兼武官 - 坂上田村麻呂,而他的父親 - 苅田麻呂,也曾前去多賀城赴任陸奧鎮守將軍。

坂上田村麻呂從延歷13年(794年)就開始奉命討發蝦夷,延暦20年(801年)被封為征夷大將軍。相傳坂上田村麻呂信奉十一面千手觀世音菩薩,在大同2年(807年)奧州遠征後從東北折返時,為了回報出征前的祈願,在此建立了毘沙門堂。


慈覺大師円仁在天長5年(828年)的天台宗開山後,在這裡設立佛堂,成為延福寺的境外御堂,且在佛堂安置了櫸木製作的五大明王像。五大明王以大聖不動明王為中心,在東西南北方安置了降三世明王、大威德明王、軍荼利明王、金剛夜叉明王,之後佛堂就被稱為五大堂。

現在所見的五大堂,是慶長9年(1604年)伊達政宗整修瑞巖寺時下令重建,請來了紀州(現今和歌山縣)的知名工匠 - 刑部左衛門國次,如今成了東北地區現存最古老的桃山建築之一。




出自刑部左衛門國次之手的知名建物還有仙台總鎮守的大崎八幡宮、德川家靈廟的日光東照宮、江戶城、上野寬永寺。

刑部左衛門國次將佛堂的外觀設計成「方三間」,由四個角落的柱子構成正方形,正方形每一邊的長度為三間、上方為「寶形造」的攢尖頂,屋簷下依序刻有十二生肖的雕像。遠看工整,近看細膩。






正面的牌匾上寫著「五太堂」,相傳是伊達家的重臣,同時也是瑞巖寺的105世天嶺性空禪師,揮毫時的俏皮筆觸。牌匾下兩扇對開的厨子,每33年才公開一次,比長野善光寺的7年一次還要久許多。下回再次公開五大明王的御開帳,預計是在2039年8月20日,到時不知道還能不能記得這件事。


往著松島灣上大小錯落的島嶼,上面佈滿蒼綠的松樹,總覺得沒搭上觀光船,日本三景的松島就要結束了,有點遺憾與空虛。行程還有幾天,晚點回到旅館再來看看,能不能再抽出時間,再來一趟。






想來松島魚市場覓食晚餐,也都打烊了,只好在走回停車場的路上,隨意找間餐廳了,吃點牡蠣與海螺發洩一下。






短暫停留的松島,雖然有點遺憾,但用海鮮填飽肚子,倒是挺滿足的。回程的路上,不知哪根筋不對勁,突然想看松島日落的景象,就這樣一路開到了松島灣南端的七濱町,來到有松島四大觀之名的多聞山。然後這才又突然想到,松島在東邊,根本看不到日落啊!


沿著多聞山短短的步道,中途經過一座深山權現,然後來到最北側的毘沙門堂。從毘沙門堂後方望去,可見地藏島、馬放島、桂島,著名的仁王島也依稀可見,只是天色昏暗,照片怎麼拍都是糊的。


松島的燈火,在馬放島後面遙遠的海岸線上,想看松島日落,連自己都覺得可笑。


地藏島上有座顯眼的白色燈塔,地藏島的地藏像在燈塔左側光禿禿的裸岩上,懶得換長焦鏡頭了。


回到多聞山停車場,對面塩釜漁港已燈火通明,該趕緊開回仙台還車了,明日還要早起搭車去石巻,來去期待已久的田代島看貓~!


2019.04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