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要離開仙台,晚上7點的班機,白天的時間還很充裕,除了勢必要去的仙台城外,一時想不到要去哪。在地圖上左思右想,突然想到隔壁的山形,何不就搭仙山線,翻過山嶺,來去大名鼎鼎的山寺,還能把JR東北.南北海道鐵道路5日周遊券的殘餘價值用盡。
早上在仙台駅集合後,搭上JR仙山線快速列車,來到55分鐘車程的山寺駅。今天是星期二,遊客並不多,但列車上倒是滿滿通勤的乘客,還好我們有提前15分鐘以上到仙台駅的月台候車,電車已經在月台等待發車,不然沿途幾乎沒有乘客下車,要一路站來山寺。

仙台通往山形的鐵道在仙山線於大正 15 年(1926年)從宮城縣率先開始建設,另一側的山形因為路線選線的爭議而延遲,到了昭和7年(1932年)才決定從千歲匯入奧羽本線。於是,昭和6年(1931年)從宮城至作並的仙台東線開業,昭和8年(1933年)從羽前千歲至山寺的仙山西線開業,橫斷奧羽山脈的仙山隧道在昭和12年(1937年)開通,正式連接作並與山寺,東西線全線開通,路線改名為仙山線。

山寺駅於昭和8年(1933年)開業,一座島式月台,1面2線,南北兩側仍留有側線,月台東側盡頭是通往站房的地下連通道。
月台東側的鐵道轉轍器與山坡之間,還留有調車轉盤的遺跡,是當年仙山隧道還未貫通前,列車來到山寺駅後,迴轉掉頭之用。奧羽山脈另一側的作並駅,也有一座調車轉盤。

樓梯與站房間的走廊,兩側木窗迴廊的模樣,讓我有種要走去泡溫泉的錯覺。

山寺駅的入口掛著「東北の駅百選」,是平成14年(2002年)在鐵道日所票選出代表日本東北地方特色的車站。與站房緊緊相連的見晴台,有點像是仿造立石寺五大堂模樣的觀景台,不用進入站房就可登上,待我們返回時在來一看究竟。


車站前方這間蕎麥麵店,最吸睛的是外頭這棵松樹,修剪成這番模樣,肯定花費不少功夫。

旅館的業務在平成19年(2007年)結束,平成24年(2012年)再度活化,名為「やまがたレトロ館」以展示館的身分對公眾免費開放。

山寺是這群座落山坡上的寺廟的暱稱,正式的名稱「寶珠山阿所川院立石寺」,由慈覺大師円仁開山創建,屬於天台宗的佛教寺院。
在我們前幾天走訪松島,因時間關係僅路過沒實際走訪的瑞巖寺,就是由慈覺大師円仁開山。慈覺大師円仁在天長5年(828年)創建瑞巖寺後,相繼在嘉祥3年(850年)開創岩手縣的中尊寺、毛越寺,貞觀2年(860年)開創山形縣的立石寺。


走過山寺寶珠橋後,一路上都有能夠往上的階梯,但我們造訪時,階梯最上方都封了起來,只能走到最右端,從標有登山口立牌的階梯才能上行。這大概是要讓遊客都能路過道路兩旁的店家,所以才這樣設計吧,只是我們來的太早,店家都還沒營業就是了。

根本中堂的大殿中,點著一盞被天台宗視為寶物的不滅法燈,既然是寶物,當然是看不到啦~

日本天台宗的開宗始祖是被尊稱為傳教大師的最澄,14歲出家前的俗名是三津首廣野,19歲在奈良東大寺受具足戒之後,登比叡山修行。到了平安時代初期的延曆23年(804年),與空海等人被選為日本留學僧,從九州出發,搭乘遣唐使船入唐,登天台山求法,學習天台宗教義。
隔年回到日本,獲得許可,在比叡山創建日本天台宗,這些寺院被稱為比叡山寺。弘仁13年(822年),最澄在比叡山的道院內圓寂,隔年弘仁14年(823年),被允許取用年號作為寺號,比叡山寺正式稱為延暦寺。
貞觀2年(860年),最澄的高等弟子之一的円仁,已是天台座主第3世,收到清和天皇的勅命,創建立石寺。相傳,立石寺根本中堂的不滅法燈,便是從比叡山延曆寺分火過來。
從根本中堂開始,是一條橫向的參拜路徑,路中間有尊地藏菩薩石像,若走路不專心,沒注意前方,就很有可能踢到!
清和天皇的御寶塔,是這座山上最古老的石塔。
好像有哪裡怪怪的,剛剛參拜路徑穿過了一座鳥居!?這裡的寺廟應該是佛教,怎麼出現了神道教的鳥居?鳥居旁的御神木是一株樹齡超過1000年的銀杏,據說是由円仁親手種下。入春的當下,黃葉找就掉光光,剩下不起眼的枯枝。

原來這裡有一座山寺日枝神社,作為出羽國山寺總鎮守,總覺得冠上總鎮守這個名號,就很厲害。
神社最初被稱為山王權現,又名大宮大權現,是山岳信仰、神道、天台宗融合之神,也是東北地區神佛習合的一大據點。大永元年(1521年)因為山形城城主最上家的家督親族爭鬥,遭到天童城城主天童賴長燒毀,天文2年(1534年)才重建。一直到了明治新政府頒佈神佛分離令後,明治3年(1870年)與立石寺分離,改名為日枝神社。

立石寺作為比叡山延歷寺的別院,意想不到的是,在戰國時代末期,織田信長控制了京都周邊,延曆寺採取了對立行對,將淺井長政、朝倉義景等與織田信長敵對之人,藏匿於比叡山。於是,元龜2年(1571年),織田信長發動火燒延曆寺的討伐行動,而有了第六天魔王這個在人間破壞佛教、佛法,阻止修行人,使人們沉溺在欲樂的稱號。
本能寺之變後,延曆寺在天正12年(1584年)獲得羽柴秀吉的重建許可,才又從立石寺取火回去,讓不滅法燈繼續存續下去。
御神輿殿外的木芥子塚(こけし塚)很醒目,為壞掉的木芥子祈福之用。嗯...好吧,畢竟也看過筆塚與庖丁塚,把壞掉的木芥子埋藏起來祭祀,也蠻合理的。
木芥子是東北地區的產物,圓柱狀的木雕人偶,在宮城、秋田、岩手、山形都會不經意地看見。木芥子的出現有很多種說法,大部分人相信源自溫泉地附近的工匠,將木材作成人偶玩具,辛苦結束農耕的農民,在冬季前來泡溫泉消除疲勞,就順道將人偶玩具當作土產帶了回去,因此漸漸盛行。
但在看過《要聽神明的話(神さまの言うとおり)》這部恐怖漫畫後,看到木芥子多少有點陰影,漸漸地就偏向相信讀音「子消し」,也就是小孩消失的說法。由於農民生活窮困,懷孕的婦人常有流產或被迫墮胎的情況,於是父母就將木芥子作為紀念,尋求心靈的慰藉。

參道上出現與徘聖松尾芭蕉的物品,還有芭蕉與的弟子河合曾良的銅像。
慈覺大師円仁在天長至貞觀年間(828年~860年)相繼創建瑞巖寺、中尊寺、毛越寺、立石寺,到了元祿2年,松尾芭蕉踏上背後世稱為奧之細道的旅程,來到東北後,相繼走訪這四所寺廟的路線,也被後人稱為四寺廻廊。
經過念佛堂與鐘樓,立石寺的山門即在眼前。原本松柏楓的色彩就已經很繽紛,幾株櫻花正綻放著,多了添幾分柔和。



離山門最近的階梯,已被關上,還好沒有白爬一趟。
踏進山門,支付300円的入山料,也稱巡拜料,正式進入立石寺。

沒一會,出現屋頂長滿草的姥堂,從這裡向上是極樂淨土,向下則是地獄。姥堂內有兩尊奪衣婆,奪衣婆看守在陰陽交界的三途川,亡者經過三途川時,需繳交六文錢搭船渡河,若沒有六文錢,奪衣婆就會奪去亡者的衣物,掛在樹梢,用來判斷亡者生前的善惡,樹梢壓的愈彎,則罪惡愈重。

堂內為什麼是兩尊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奪衣婆的樣貌令人感到畏懼,連拍出來的照片都糊了。等等,為什麼裡面會有哆啦A夢與小熊維尼呢!?

參道順著山勢修建,直挺的絕壁被稱為百丈岩,岩壁上刻著大大小小的石碑,相當新奇,一路上看得目不轉睛。

相傳參道闢建之時,最窄的地方只有14公分,這路段被稱為四寸道,現在已經相當好走,只是階梯變窄了,到是爬的有點喘就是了。
岩塊內凹處,大大小小的石像林立,像是在施展法力,護著不讓大石崩下。

這些放置在地藏菩薩周圍的長木條,稱為後生車,用來供奉亡者。這裡大多是供奉那些早逝的孩童,而地藏菩薩的紅色前掛,就是要讓孩童們能一眼認出。
在日本信仰中,地藏菩薩是來不及長大的孩童的守護神,那些比雙親先離世的孩童,因無法對父母盡孝,無法渡三途川,只能在賽河之原將石頭堆疊成塔,當作他們沒有供養父母的補償。但在石塔堆好之前,名叫地藏虐的惡鬼就會跑出來把塔弄塌。地藏菩薩不忍這些年幼的靈魂被欺負,會在賽河之原守護,讓他們快快進入輪迴。
每隔幾步之距,就有設置石燈,想像著當年暗夜點火引路的景象。
松尾芭蕉的旅程來到立石寺,聽見夏日的蟬鳴,在短冊上寫下「閑かさや 岩にしみ入る 蝉の声(蟬鳴聲聲靜入石)」的俳句。之後,弟子們來到此地,望著昔日之景,不禁緬懷松尾芭蕉,便將當初吟誦的俳句寫下,將短冊埋下,立下石塚,於是有了蟬塚(せみ塚)的呼稱。


仁王門的下方,會先經過彌陀洞,是在一片巨大的岩壁上刻出阿彌陀如來的樣貌。阿彌陀如來有1丈6尺,約4.8公尺,也被稱作為丈六的阿彌陀。據說能看出阿彌陀如來模樣的人,就能獲得幸福,只是我資質駑鈍,頓悟不出佛像的樣貌,就連岩壁全景都塞不入鏡頭中。

岩壁上也是滿滿的石刻,一路上所見這種用陰刻方式的碑,稱為岩塔婆,作為禮拜供養之用,因為宗教信仰認為亡者的靈魂會回歸這座山寺,或是棲附到附近的靈山。
岩塔婆下方也有許多後生車,除此之外,還注意到岩壁下方的縫隙中,塞滿密密麻麻的錢幣,是類似賽錢箱的概念嗎?應該也是奉納的一種概念。



現在的仁王門是立石寺第65世的情田和尚,於嘉永元年(1848年)用櫸木重建,門廊兩側有仁王尊像安置在內,心存邪念者是無法通過此道門的。
兩尊仁王尊像是由平井源七郎所造,他是鎌倉時代著名僧人運慶的第13代後裔,但裡面太黑,只能拍拍建築的木雕。
而運慶留下來的雕刻,著名有奈良圓成寺的大日如來坐像、奈良東大寺南大門兩旁的金剛力士像、奈良興福寺北圓堂的彌勒佛坐像、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立像,以及靜岡願成院的阿彌陀如來坐像、不動明王及及び二童子立像、毘沙門天立像,皆被視為日本國寶。
迎面而來的,還是一階又一街的階梯,不同的是,寺院沿著坡面一間一間冒了出來。山寺在最上氏統領山形時期發展到全盛,寺坊超過300間,1000多名僧人聚集於此。直到江戶時代,仍勉勵僧人修行,寺內多達12座支院,其中性相院、金乘院、中性院、華藏院,仍保留昔日的樣貌。

仁王門後方第一間是觀明院,沒有開放,看起來空空的。觀明院的後方是性相院,據說裡面恭奉著慈覺大師所作的阿彌陀如來,以及運慶的毘沙門天。


性相院旁的叉路,通往百丈岩峭壁的頂部,個人覺得整個山寺的重頭戲。

回望一下,性相院旁的岩壁是由多層岩石組成,嶙峋中帶著神秘感,稱為修業的岩場。岩壁上有幾處洞窟及小屋,是僧人修練的場所,性相院上方的是胎內堂,右上方是釋迦堂。由於地勢險峻,太過危險,並未對外開放。
接著,是緊鄰峭壁邊的開山堂與五大堂。開山堂是寶珠山立石寺開山始祖慈覺大師的御堂,堂內供奉慈覺大師的木雕尊像,早晚供奉香火不斷。平時開山堂的門並不打開,只在每年1月14日追悼大師忌日時,才會進行御開帳。
相聞,慈覺大師死後遺體安置在金色棺材中,圓寂長眠的入定窟,就在開山堂的下方峭壁。

開山堂一旁小小暗紅的納經堂,像被岩頂托了起來,堂內收藏著在奧之院歷時四年的抄寫法華經,是山寺內最古老的建築物。



五大堂像是一座懸於山壁的展望台,挑望遠方的奧羽山脈,山巒層疊,視野絕佳,看了心礦神怡。那白白的山頭的後方,又是我們此行沒機會去的藏王御釜。
雖然來的季節不是白雪皚皚的冬季,也不是滿滿楓紅的秋季,也非綠意盎然的夏季。冬末春初之時,山景仍帶著枯黃的蕭瑟,但谷地間低矮的房舍,些許滿綻的櫻花,還是為眼前的景象帶來些繽紛的色彩。

一旁的開山堂,就在峭壁的邊邊,看了真叫人寒毛直豎。修業的岩場上的胎內堂與釋迦堂,光看腿就軟軟的,就算真的開放,爬上去後還真不知道該如何下來。

看了不少遊記,許多網友來到五大堂,看完壯闊的景色後便旋即下山,有點可惜,山寺的後半段還有許多可看的,而且1015階也還沒爬完呢。

從開山堂接回金乘院,路旁滿滿披著紅色前掛的地藏菩薩,太密集了,密集恐懼症快要發作了。
金乘院旁的峭壁上,也有一座高懸於岩窟上的道場,下方有座橫架於山谷間的木梯,看了心裡就發麻,古時修行的人真是勇氣十足啊!
繼續往上爬,金乘院的後一階是山頂賣店,除了販售紀念品外,重要的是有販賣機,這時來罐運動飲料,通體舒暢。

再往上一個平台,來到供奉阿彌陀如來的中性院,其座向與其他支院不同,背向著岩壁,據說背後有座岩窟,裡面立著新庄藩戶澤氏歷代的石碑。
元和8年(1622年)發生最上騷動,最上家因爭鬥家督,演變成武裝衝突的內亂,最後最上家遭到易改,全部領地沒收,轉封給戶澤氏第20代當主的戶澤政盛,納入新庄藩,成為新庄藩初代藩主。

中性院的對面,有座最上義光公御靈屋。最上義光是山形藩的初代藩主,山形的領民感念最上義光的宅心仁厚,為出羽國帶來和平安定,修建這座祠堂,供奉最上義與家臣10人的牌位。
只是第2代藩主最上家親驟逝,一說是被下毒,而在第3代最上義俊時爆發最上騷動,被幕府下令改易,改封近江國蒲生郡,讓最上一族續存。
再往上,就是山寺最裡面的奧之院了,走進奧之院之前,先來去旁邊的叉路瞧瞧。


叉路的盡頭是華藏院,院前的路幅很小,拍照拍得很勉強。據說開山之後,慈覺大師就住在裡面,供奉的是慈覺大師作的觀世音菩薩。

奧之院內地藏菩薩有姿態比較完整石雕像,也難得看到有轉頭的地藏菩薩。


阿彌陀如來銅像的下方,有著許多迷小版的地藏菩薩,雖然這裡是個莊嚴的場合,還是覺得很可愛。

奧之院是一個通稱,因為位於參道的盡頭,而稱之為奧。正式名字是如法堂,指的是右邊尖頂的那棟建物,緊鄰如法堂的正脊建物,是大雄殿。
奧之院的中央,乍看之下以為有座鑄工精細的小塔,實為一座青銅打造的燈籠,名為金燈籠。聽說這座金燈籠,與香川縣琴平町金刀比羅宮、宮城縣石卷市金華山黃金山神社的燈籠,號稱日本三大燈籠。
但是查了一下資料,日本三大燈籠只有提到東京都的大石燈籠、京都南禪寺的石燈籠、愛知縣的佐久間燈籠,倒是沒有提到這裡的金燈籠。

地上有個小立牌,寫著從山門爬上奧之院,已經完成超過1000階。咦?不是說總共1015階,走上如法堂與大雄殿的階梯,怎麼看都超過15階,所以......
不管了,踏上最後幾階,走完山寺全部的階梯~
相較於金燈籠,一旁的鐘樓就樸實許多。
大雄殿門前掛著丈六彌陀的木牌,殿內供奉著一座5米高的金色阿彌陀如來,這裡與大部分的佛寺及神社一樣,殿內禁止拍照,所以就遠遠的拍個正面照。山寺的授與所依附在大雄殿旁,要買御守或御朱印,就得爬到這裡來。

匾額兩旁放置許多繪馬,是將六文錢排列成塔的圖樣釘在繪馬上,相當特別。
如法堂旁邊有條小徑,通往後方身形單薄卻高聳挺拔的杉木,路口旁有座佛足跡的蓮花台。
既然來了,就點一把線香,也想不到祈求什麼,就祈求下山平安,旅途順利好了。


下山途中,注意到金乘院的斜對角有棟紀念殿,是明治41年(1908年)當時仍是東宮義仁親王的大正天皇,前來山寺參拜時的休憩處,因而保留了下來。

上來爬多少階,下山就多少階,現在是這樣沒錯,在以前還有個更快的下山方式。在昭和25年(1950年)山寺登錄為縣立國家公園,觀光人潮大增,這些階梯對於我們常爬山的人是還好,但對於一般參拜者是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肯定有爬一半喘噓噓或下山怕傷膝蓋的,參道就塞人堵住了。
為了應付龐大的參拜人潮,於是建立了一條下山專用的滑石子溜滑梯。這座讓參拜者快速下山的溜滑梯,全長300m,高度差150m,位置在五大堂再繼續往西走,終點就在立石寺本坊附近。但是因為溜滑梯的斜面角度最大有30度,加速度快,常常有人屁股燒傷、滑落跌傷,所以到了1970年代就禁止使用,如今前去的路徑也封了起來。

下山總是特別的快,不一會便回到山門,此時肚子也餓的咕咕叫,斜對面的紀念品店旁邊有間門前Cafe,趕緊來去覓食。

先來一盤每次到超商都會買的糯米丸子,端上來一瞧這顏色不對勁,嘴巴一咬,這口感也不對勁,原來這丸子是蒟蒻作的,稱為力蒟蒻。據說以前來山寺參拜的民眾,在踏入山門的階梯之前,都會來一支力蒟蒻,吃完後會獲得力氣。
怎麼不早說,早知道上山前就先來一支!老闆娘也真是的,看到我們要上山,也不來攬客一下~

回到下面商店林立的街道,發現有隻貓在櫥窗間攬客,賣的也是冰淇淋,只是老闆看起來還沒有要營業,大門深鎖,沒辦法光顧了。

車站附近的商家也有在賣力蒟蒻,那醬油燉煮的淡淡鹹味,還在嘴內意猶未盡,本想再來一支,但這鍋內的顏色還不夠入味,作罷。
山寺郵便局離山寺駅沒有很遠,可惜沒有特殊的明信片,但據說有特殊的風景印郵戳,就來寄張明信片回台灣吧~


因為山寺駅的出入口分開,因此我們現在才要踏入這座東北車站百選(東北の駅百選)的站房。
非假日的山寺駅月台,乘客一樣三三兩兩。有趣的是,往仙台方向的1號線,也標上了七夕祭的圖案,2號線則以山形花笠祭的圖案作為代表。

往山形方向的西邊望去,右前方有座小小火山噴發口的山頭,仙山線從左側穿過去,便離開了山谷地形,抵達有溫泉王國及果樹王國之稱的山形,那裡以後有機會再走訪吧。
月台上,山寺芭蕉記念館的燈箱寫著「閑かさや 岩にしみ入る 蝉の声」,那段蟬塚的俳句。可惜時節不對,沒有蟬鳴,倒是不遠處仙台來的電車,響起進站叩嘍叩嘍的聲響。



往仙台方向的電車,也在沒多久後進站。這趟從函館一路玩下來東北,最後的最後,就是東北霸主伊達政宗建造的理想城池,仙台城了
2019.04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