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宮城追櫻:白石城.船岡城址公園.一目千本櫻

昨天在盛岡城,說到盛岡藩當家的南部氏,因為幕末動盪不安的局勢下,選擇加入奧羽越列藩同盟,站在舊幕府一方,結果失利。向維新政府投降,第15任藩主南部利恭遭到轉封白石城。今天就接著來到白石城,把車停到白石市役所旁的ヨークベニマル白石店超市停車場,昔日圍繞城下的武家屋敷區域之一,漫步走入城內。


白石城是一座梯郭式的平山城,位在白石盆地的丘陵上,盆地夾在奥羽山脈的藏王山與阿武隈高地北端之間。白石川從城下蜿蜒而行,經過大河原町、柴田町,與阿武隈川匯流後,複雜的丘陵地形就被打開,進入平緩的仙台平野。


這裡自古就是陸奥的交通要地,奈良時代五畿七道的東山道、鎌倉時代的奥大道,一直到江戶時期五街道的奥州街道,皆經白石而過。

奧州街道更是從城下南北縱斷而過,初期主要作為東北諸藩的大名往江戶參勤交代的交通使用,中後期因為蝦夷的開發,以及防止俄羅斯帝國的侵略,使用上更加頻繁。奥州街道58番目宿場的白石宿,就與城下武家屋敷的東側及北側相鄰,由本町、中町、長町、城北町組成,當時1.4km的路上就有200間左右的宿店。




白石城沒有選入百名城之中,而是排名在101至200的續百名城。現在白石城大多著墨在江戶時代的片倉氏,這也是因為江戶時代之前的修築史料已經不太可考。片倉氏作為仙台藩伊達氏的武士一族,從初代當主 - 片倉景綱開始在此發展260餘年,直到第12代當主才移居北海道。



我們走進來的位置已經是本丸的外圍,這裡殘存的石垣有兩種不同的工藝,南側是野面積法,用未經加工且大小不一的石塊堆疊,考證推估是豐臣秀吉開始以太閤自居的文祿年間所造;北側工整雕塑的堆疊法,則是江戶時期片倉家為了修復毀壞的石垣所造。






白石城,又稱為益岡城或枡岡城,位在白石市益岡町,名稱並非來自地名,而是因為再往回推到更早之前,城郭曲輪都是以土壘的方式構築,僅有本丸用石垣包圍,看上去就像用枡倒扣著,因此被稱為為枡丘(益岡)。





益岡由城郭的名稱,演變為地名,而白石市的白石,是源自一顆"神石白石"。這石頭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有神靈寄宿而供奉,位置就在武家屋敷的區域內,現今奥州白石溫麵協同組合的斜對面。

這顆白石是出現於何時,目前學者還沒探究出來,但白石村落最早出現在文獻上的記錄,可以追溯到寬治5年(1087年)的刈田氏。刈田氏是奥州藤原氏的後裔,在奧州合戰輸給鎌倉軍後,第6代當主刈田秀長改姓為白石,以此作為據點,在戰國時代依附在伊達氏下。

入城的門票是在販賣機購買,有白石城、歷史探訪博物館的3D劇場、武家屋敷的個別門票,也有三館一起的共通券,可惜追櫻時間有限,逛逛白石城就要離去。




走入本丸的大手一ノ御門,穿過虎口及大手二ノ御門,昔日的御殿已是一整片的廣場。然而,今日看到的白石城建物,都是平成時期所重建。

其實白石城的重建沒有那麼順利,復元的議題在白石市議會與地方都有在呼籲,但執行上遇到許多阻礙。直到昭和62年(1987年),NHK大河劇的《獨眼龍政宗》開播,才讓復元議題添增動力,隔年成為市政政策,在平成4年(1992年)開始修復,平成7年(1995年)完成。

復元主要依據片倉家留下的「自石城絵図」,因為在此之前的資料並不完整,復元部分僅有本丸的三階櫓、大手一ノ御門、大手二ノ御門、土塀。





白石城在白石氏的治理下,一直到了天正14年(1586年),由於伊達政宗無視豐臣秀吉的停戰命令,進一步擴張領地,攻下會津的蘆名氏與須賀川的二階堂氏,因此豐臣秀吉沒收伊達政宗的會津領地作為懲罰。而當時白石氏的第20代當主 - 白石宗實,也從白石轉封鹽松一帶的宮森城。




白石宗實轉封之後,白石城暫由伊達政宗的另一個家臣 - 屋代景賴取而代之。豐臣秀吉完成天下一統的隔年,天正19年(1591年),伊達政宗協助蒲生氏鄉鎮壓葛西大崎一揆,卻被懷疑與一揆有內通,煽動一揆發動的叛亂。伊達政宗上京解釋,雖獲得認同,仍被減封岩出山城,屋代景賴則改任名取郡北目城城主,並將蘆名氏的會津領地,交給完成奧州仕置且協助南部氏平定九戶政實之亂的蒲生氏鄉,白石成了蒲生氏的領地之一。

蒲生氏鄉成了津川城的城主,任命蒲生郷成為白石城的城代。據說白石城前身的益岡城,就在此時所建,城郭的規模擴大,整頓城下町,為江戶時代的白石城打下基礎。


蒲生氏鄉死後,由13歲的兒子蒲生秀行繼任家督,但因為太過年輕,爆發家內對立的蒲生騒動,豐臣秀吉派任前田利家調停,於是蒲生秀行減封且移至宇都宮,上杉景勝移封會津,白石益岡城成為上杉家領地。



三階櫓旁邊的鐘堂,每年7月清理土堤與堀的時候會敲響裡面的鐘,平日則是禁止入內。裡面的梵鐘為復刻,原本的梵鐘是文正元年(1466年)由伊達氏第11代當主 - 伊達持宗所鑄造,贈送給有「伊達五山」之名的東昌寺。東昌寺在由第4代的伊達政依所建造,位在伊達郡(現今福島線北部),慶長年間移至仙台。

梵鐘在某個時期被贈與給白石城使用,後來因為出現裂痕,第3當主代 - 片倉景長找來仙台的鑄物師再造。明治時期的廢城令頒佈後,為了保留這梵鐘,福島縣伊達郡的傳來寺將其買走,並在後來躲過了二戰的金屬徵收,一直保留至今。



走入復元的三階櫓,3重3階,也是白石城的天守閣。入口處是屋根付廊下的階梯,階梯下面這端昔日是與本丸御殿相連,昔日的御殿成了廣場,種滿了櫻花樹。話說櫻花樹都長出了綠葉,殘念。





豐臣政權下的上杉景勝,石高120萬石,白石在上杉氏的支配下,由甘粕景繼任命城代,對白石城進行了翻修。考古學家同樣也沒有發現上杉時代的城郭繪圖,同樣無法詳細考證。

豐臣秀吉病倒後,德川家康與石田三成對立,上杉景勝協助石田三成備戰。於是德川家康命令伊達政宗討伐上杉景勝,爆發會津征伐,成了關原之戰的序幕。當時的伊達政宗從京都伏見返回後,奉命從信夫口進攻,信夫口需由刈田郡進入,而控制刈田郡的據點是白石城,於是白石城之戰爆發,再次成為伊達政宗的領地。


進入1階之前,建物與外壁之間有段L型的武者走り,讓全副武裝的武士在此奔走。不過,讓敵方打進本丸內,這座城通常也沒救了,頂多為城主爭取切腹或密道逃亡的時間。




慶長7年(1602年),伊達家的第一重臣 - 片倉景綱受領白石城,成了仙台藩南邊的要衝據點。由於片倉景綱以無私的精神幫助伊達政宗,在德川家康眼中是名有才能的武將,慶長20年(1615年)幕府頒佈一國一城令下,除了部分大藩外,支城必須全部破壞,仙台藩除了仙台城,片倉家破例保有居城(另一方面也是仙台藩領地遼闊,以拔掉白石城會有破口為藉口。),片倉氏得以延續發展10代,直到約260年後的幕末。


在《しろいし郷土の夜話》提到一個鄉野傳奇,片倉景綱成了城主後,開始著手修繕城郭,但是每到夜裡,就會出現鬼火,或是聽到陌生女子笑聲的奇異現象。某天,一位城內工作的老婦人被狐狸附身,說道,「上杉在的時候,狐狸是被重視珍惜的,如果現在的城主有所改變的話,就不好處理了。如果也一樣重視珍惜的話,領地內就會安泰。」。於是,片倉景綱在能夠俯瞰白石城的高處,興建神社安撫狐狸。直到今日,白石市福岡藏本一帶仍保留著像是「狐壇」、「狐峰」等與狐狸相關的地名。


1階的中央展示著伊達政宗、片倉景綱、真田幸村(真田信繁)的鎧甲,也有陣羽織試穿體驗。




201904花喵_190530_0090

一旁立著的黑色五芒星旗幟,是奧羽越列藩同盟旗。印有黑色釣鐘的旗幟,則是片倉景綱的馬印圖案,名為白地黑釣鐘旗,由同父異母的姐姐 - 片倉喜多所設計。白石城的市章,就是從這白地黑釣鐘旗演變而來。


片倉氏源自信濃國伊奈的祖先是侍奉伊達氏的武士,直到片倉景綱才開始活躍,輔佐伊達政宗,教導劍術,且在人取橋之戰、郡山合戰、摺上原之戰、小田原征伐、文祿慶長之役、關原之戰等戰役中,數度化解伊達家的危機,與伊達成實、茂庭綱元,一同譽為伊達三傑。

片倉景綱成為白石城城主之後,成了片倉氏初代當主,效仿母親家族一位勇武雙全的武士 - 飯田小十郎,別名小十郎。從此之後,小十郎這個名字,便成了片倉氏當主世襲的名字。




二代目小十郎是片倉重長,初陣便是關原之戰的白石城之戰,與父親片倉景綱一同為伊達家奪回白石城。慶長7年(1602年),片倉景綱成為城主,石高1萬3千石。隔年,片倉重長先移入白石城,著手城下町的整備,再隔年,片倉景綱才從原本療養的亘理神宮寺村,移居白石城。

大坂之役爆發後,父親已經臥病無法出征,由片倉重長代為參戰,隨主君伊達政宗出陣。在夏之陣的道明寺之戰,率鐵砲隊大破黑田家的後藤基次,名聲大噪,有了鬼之小十郎之稱。大坂之役結束後的年底,元和元年(1615年),片倉景綱病逝,片倉重長繼任家督。






話說,這裡為什麼也展示真田幸村的鎧甲呢?不論是關原之戰加入了西軍的父親真田昌幸,或是大坂之役站在豐臣政權一方的真田幸村,怎麼看真田家都是站在伊達家及片倉家的對立面,究竟真田幸村與白石城到底有著什麼連結?


道明寺之戰,除了後藤基次之外,參戰的豐臣軍還有真田幸村與薄田兼相。後藤基次與薄田兼相陸續陣亡,殘餘部隊由真田隊收編後,對上德川軍的片倉隊。兩軍交鋒一陣子後,僵持不下,豐臣軍決定退回大坂城,真田隊正打算犧牲為撤退人馬殿後時,德川軍在伊達政宗的堅持下,沒有追擊撤退的豐臣軍。

這一晚,真田幸村寫了封信給片倉重長。深夜,兩頂轎子悄悄來到片倉重長的陣屋,轎中各坐了一位小女孩,她們手中握著短刀防身,絕口不回答問題。後來的人才得知,一位是真田幸村的三女 - 阿梅,另一位是影武者穴山小助的女兒,真田幸村為了保全阿梅的性命,將女兒託付給片倉重長。

隔日,真田幸村在天王寺之役陣亡。後來,真田幸村的六女與七女,都跟隨姐姐阿梅移居白石城;次男也被片倉重長收留,改名片倉守信,躲避幕府追殺。阿梅則在片倉重長的正室過世後,成為繼室。


2階沒有特別的展示,卻能夠看見三階櫓的復元採用大量的木材,這也是當初遇到的阻礙之一,因為木造建築受限於建築法規,高度不得超過13m。後來,破例取得建設大臣特别認定,才免於此項限制。




三階櫓的復元,在木柱的部分採用吉野檜木,結構之外的裝飾木材用了青森羅漢柏、山陰地區的松丸太及赤杉,是二戰之後最大的木造天守復元。




進入江戶幕府的時代後,天守的存在變得相當敏感,尤其是頒佈一國一城令後,那些例外保留下來的城郭。為了避免幕府猜疑,有些以多重櫓代替天守,有些則把天守改稱為櫓,而白石城為後者,將天守稱為大櫓,在片倉氏支配的期間,更將兩階櫓改為三階櫓。






白石城所在的丘陵高度只有76m,與市區的高度差雖然僅有20m,再加上天守下方的石垣9.3m及三階櫓16.72m,視野倒是相當不錯。




文政2年(1819年),片倉家傳到第11代當主 - 片倉宗景,白石城在大火中燒毀,大櫓也付之一炬。隔年,獲得幕府的重建許可,歷經12年才完工。






天守閣的最上層被選為「みやぎ蔵王三十六景」之一,遠方雪白的山頭,便是此行無緣的藏王連峰。



重建後的白石城,配置三之丸在本丸東側,現在成為市役所的所在地。二之丸在本丸西側,另有西曲輪、沼之丸、中之丸、巽曲輪、帶曲輪、厩曲輪,從二之丸與本丸的西側圍繞到南側,如今已規劃成益岡公園。





幕末,戊辰戰爭爆發,奧羽諸藩在白石城召開白石列藩會議,簽訂白石盟約書,奧羽越列藩同盟行形成。只是奧羽越列藩同盟仍不敵新政府軍,4個月後瓦解,仙台藩在戰後遭到減封,白石從仙台藩內畫出,將盛岡藩的南部利恭減封,並移封至白石藩

當時人在東京的南部利恭拒絕移居白石,向明治政府請願,獲得允許回歸舊領盛岡,成為盛岡藩知事。白石城在磐城按察使府設置後,坊城俊章入城,但按察使府沒什麼實際功能,很快就被廢止了。




失去白石的第12代當主 - 片倉邦憲,向按察使府提出請願書,舉家前去蝦夷地開拓,移居北海道胆振國幌別郡(現今的登別市),片倉家一部份舊臣則移居石狩國札幌郡札幌本府東郊的白石村(現今的札幌市白石區)。

白石城在明治政府接管後,輾轉於兵部省、陸軍省、大藏省。最後,在廢城令頒佈後,於明治7年(1874年)拆毀。


明治31年(1898年),白石家在北海道的開墾功績被認可,第14代當主 - 片倉景光被授予華族男爵的地位,於明治44年(1911年)回到宮城縣白石町。

片倉景光回到白石的同年過世,由女婿片倉健吉繼任家督。雖然華族制度在二戰後廢除了,片倉健吉倒是就任了仙台青葉神社的宮司。

有意思的是,青葉神社主祭神為武振彦命,也就是伊達政宗的神號,讓片倉家成為世世代代侍奉伊達政宗的神職。就像廣場中央這座片倉小十郎景綱公頌德碑一樣,長長久久地矗立在白石城之中。



回到ヨークベニマル白石店超市,午餐就在超市內買幾個便當,直接在用餐區解決。






下一站,來到船岡城址公園。因為已過賞櫻最熱門的日期,沒有蜂擁的人潮,上下兩層停車場都還有很多車位。我們選了下面しばたの郷土館附近的停車位置,慢慢地晃上去。




在幕府下達一國一城令後,伊達氏將仙台藩支配下的城郭,分成了「城」、「要害」、「所」、「在所」,稱為伊達48館。

「城」有仙台城、白石城,以及伊達政宗晚年隱居的若林城,是幕府正式承認的3座。「要害」的規模與功能實質上與城相當,基本上就是原封不動,也具有城下町,有伊達21要害之稱,船岡城就是其中之一。「所」是城郭破壞後,在二之丸周圍建造小規模的藩士居城,「在所」則是平地上新建的館。


船岡城是一座從鎌倉時代就存在的山城,但是在江戶時代之前的資料不太多。在《吾妻鏡》曾提及,這裡是陸奧國柴田郡豪族的領土,氏族中的芝田次郎以此為居城。在正治2年(1200年)因為沒有理會鎌倉幕府的號召,源賴家命令家臣 - 宮城四郎家業討伐,芝田館被攻陷,芝田次郎逃往出羽。




奧國柴田郡的豪族後來改為橘姓及藤原姓的柴田氏,又從藤原分成柴田四保氏,在戰國時代成了伊達稙宗家臣 - 四保定朝的的居城,將其重建,稱為四保城。其子 - 四保宗義跟隨伊達政宗上洛,謁見豐臣秀吉時,豐臣秀吉下令要他改回原姓柴田。

到了文祿2年(1593年),伊達政宗將柴田宗義從柴田郡船岡邑四保城,轉封到仙台城北邊的志田郡桑折邑(現今的大崎市三本木),將北目城的屋代景賴調來此處。



一般認為,船岡城的雛形是在四保定朝的時候重新建造而成。不過,現在什麼也沒有保留下來,僅有山頂的本丸、本丸南側的二之丸、東北側的三之丸。至於三之丸廣場,平時好像沒有用作其他用途,大概就是秋季時,舉辦宮城大菊花展,作為菊花栽培家展示得意之作的會場。


廣場上立著兩座紀念碑,忠魂碑紀念明治27年(1894年)在日清戰爭(甲午戰爭)及明治37年(1904年)日露戰爭(日俄戰爭)中,死去的船岡町市民;白色的和平塔是紀念在二戰中,戰死或病逝的市民。




快速登頂的纜車站,就位在上層停車廣場旁邊。據說前一兩週櫻花大爆發的時期,排隊排到天荒地老,相較之下,今天冷清許多,就連售票阿姨遠遠看到我們,就揮手召喚我們過去掏出500円,然後再話家常幾句。





纜車的正式名稱為「柴田町船岡城址公園スロープカー」,這裡是山腹駅,上面是山頂駅,全程單線運行,全長305m,爬升70m。






纜車往櫻花樹叢鑽去,不過綠葉也冒出許多,沒那麼紅粉,反倒有點像是入秋轉紅的景象。





船岡市街漸漸從樹梢冒出,白石川劃過船岡盆地,從昔日船岡城下町北側蜿蜒流過,與阿武隈川匯流。




恰好一輛貨列行駛而過,JR東北本線離開在白石駅後,也沿著白石川而行,經過東白石駅、北白川駅、大河原駅、船岡駅,在槻木駅與阿武隈急行線匯合,往北進入仙台平原。


雖然屋代景賴被任命於此,但時值豐臣秀吉出征朝鮮,伊達政宗率兵前往肥前國名護屋(現今佐賀縣唐津市)作為預備隊,屋代景賴留守伊達政宗的岩出山城。然而,文祿4年(1595年)伊達政宗獲得批准回到日本,反倒進入北目城,直到慶長6年(1601年)才將居城轉移至剛竣工的仙台城,代景賴才結束留守任務。


不到4分鐘的時間,纜車就從山腹到達山頂。太快了,快門才按沒幾下,不夠時間沉浸在美景中。




山頂駅是座架高於步道旁的平台,看起來相當簡易。雖然纜車外觀與先前搭的黑部登山纜車(黒部ケーブルカー)立山登山纜車(立山ケーブルカー)很相似,利用軌道斜度配置上下高低差的車廂,不過スロープカー(Slope Car)的定位是斜行電梯,而非利用纜索連結上下行車輛的鐵道纜車,前者是上行後才下行,後者是一上一下互相平衡。


屋代景賴之後,原田宗資在大坂夏之陣取得許多軍功,慶長20年(1615年)成為船岡城城主,娶了伊達政宗的女兒 - 慶月院(津多)為妻,死後由5歲的原田宗輔繼任家督。

到了萬治3年(1660年),伊達氏第17代 - 伊達政宗創建了仙台藩後,傳到了第3代 - 伊達綱宗。卻因沉溺於酒色,不務藩政,叔父奧陸一關藩藩主 - 伊達宗勝,也就是伊達政宗的十男,出來干政,家臣團對立,於是伊達綱宗以不適任之名,強制隱居,稱之為綱宗隱居事件。

從綱宗隱居事件作為開端,第4代藩主伊達綱村僅2歲,於是讓仙台藩內部歷經40餘年紛亂的伊達騷動爆發,也稱為寬文事件。伊達騷動也與黑田騷動、加賀或仙石騷動,並稱為江戶前期的三大家族騷動。




伊達騷動中分為伊達宗勝派,以及伊達宗重為首的反伊達宗勝派。站在伊達宗勝之一方的原田宗輔,在寬文11年(1671年)幕府為了評定騷動,被召喚到幕府大老 - 酒井忠清的宅邸,卻斬殺了伊達宗重,與對立的柴田朝意互相砍殺,負傷而亡。

此事件後,伊達宗勝的一關藩被改易,全族被判終身流放。原田家的所有男子,全部面臨切腹斬首的死罪,女子則受到流放的嚴厲懲處,原田一族就此斷絕。

山頂上就設有原田甲斐宗輔供養塔,甲斐是稱呼原田宗資的仮名,於是就這麼留用到其子身上。



據說,原田宗輔的首級被秘密埋在柴田町船岡的東陽寺,後來寺院遷移被挖了出來,隨著東陽寺移築到登米市後,又再次埋葬於寺內。

另一座供養塔是紀念柴田朝意,他見原田宗輔斬殺伊達宗重,馬上拔刀反擊,在混亂中受到致命傷,來不及醫治,重傷死亡。天和元年(1681年),柴田朝意與正室生的的兒子 - 柴田宗意,從米谷移封船岡,成為柴田氏的居城。




NHK大河劇第8部翻拍了山本周五郎的歷史小說《最後的樅木(樅ノ木は残った)》,以伊達騷動為題材,劇中詮釋原田宗輔的行動都是以藩為首,反轉原田宗輔反派的形象。本來有點好奇,不過這麼舊的大河劇,已經很難找到影片來觀看了,1970年代的拍攝手法也不一定合現代的胃口,還是算了。




伊達騷動之後,幕府下令拆毀船岡城的所有建築物,並將原本建物下方的土挖掉一公尺深。柴田氏入封被破壞的船岡城後,城郭機能近乎喪失,城主的居館及政廳便遷至三之丸。

到了明治維新時期,如前面所提,白石藩從仙台藩中畫出,盛岡藩第15任當主 - 南部利恭轉封白石城。但船岡城就沒有那麼好運了,沒像白石城撐到廢城令頒佈,南部利恭拒絕移居白石城,回到了盛岡的隔年,明治2年(1869年),大火燒毀了船岡城的建築,宣布廢城。




船岡城歷經不同姓氏的城主,有了芝田城、四保館、四保城、柴田城、舟岡要害等名稱,不變的是,這座山丘經過歲月更迭,依然存在於此。

如今,山頂有了一尊非常顯眼的全白觀音像。這是昭和50年(1975年),由柴田町船岡當地出生的野口徳三郎,為已故的妻子冥福,並為世界和平祈願,以自己的私人財產,在本丸打造這尊24m高的船岡平和觀音。



櫻花瓣在觀音像的四周飛舞,真的好美,一股莊嚴感油然而生,心感到莫名的祥和。據說,最早可以走入觀音像內部,但311東日本大震災後,就禁止入內。


野口徳三郎的銅像就矗立在觀音像旁,頭上的帽子、脖子的領巾,應該是後人所加,讓銅像不那麼死板板,變的親切許多。

船岡城所在的四保山,高度136m,比白石城略高,往東面柴田町望去,船岡盆地一整個色彩繽紛,白石川堤防上一整排的櫻花樹,因此用一目千本櫻來描述從山頂望去的景色。



從白石連接過來的奧州街道,走在白石川的對岸(左岸)。過去的白石川並非如此筆直,而是以更大的角度向北轉入西船迫,如今從Google Maps衛星地圖上仍能看見舊河跡。

舊河道在船迫藥師堂轉向,從荒廢的船迫阿彌陀堂附近,到本船迫コミュニティー消防センター(本船迫社區消防中心),這條街道就是奥州街道62番目的船迫宿。




往西晀望,大河原町的地勢更寬闊些,遠方依舊是雪白的藏王連峰,也被選為「みやぎ蔵王三十六景」。










繞了一圈,回到山頂駅,搭車下山。可惜,船岡城址公園的櫻花也都長出綠葉枝芽,但風一吹,櫻花瓣優雅的在空中飄逸,或許還不到櫻吹雪的程度,但那片刻已在腦中留下永恆的映象。






上山時沒留意,原來山腹駅的停車場旁邊,還有盛開的櫻花樹,內心突然冒出"啊!終於遇到了!"的聲音~








櫻花枝垂都快碰到地面了,枝葉隨著微風擺盪,嬌嫩地讓人不捨觸碰。






接著,開車來到白石川堤防,停在柴田大橋下的停車區,來走一段一目千本櫻。






白石川是條容易洪水氾濫的河川,大正6年(1917年)開始進行治水工事,整理河川流路,將河道截彎取直,建構堤防。整治工程在大正12年(1923年)完成,半年後,一位大河町出身的實業家 - 高山開治郎,捐贈了1200株的染井吉野櫻,種植在堤防上。

高山開治郎是家中的長子,家裡經營旅館,明治天皇巡幸東北時,就在他們家的旅館享用午餐及休息。高山開治郎本應繼承家業,但15歲那年命運驟變,父親突然去世,旅館只好停業,獨自前往東京創業,以供養弟妹。他先是成功創立報社,之後經營藝術品生意,功成名就後,47歲的他想要回饋故鄉,恰逢白石川防洪堤防完工,便萌生了捐贈櫻花樹的念頭。




至於為什麼是櫻花樹?高山開治郎在東京自宅附近,有以櫻花聞名的飛鳥山公園,荒川的堤防也有櫻花並木,他覺得人們看到綻放的櫻花,總是笑顏逐開。

於是,先後在大正12年(1923年)、1927年(昭和2年)捐贈了700株及500株的染井吉野櫻,沿著堤防種植,長達8km,也讓白石川堤防與船岡城址公園一同列入日本櫻花名所100選。




在大河原町的大河原橋下,設立了一座高山開治郎的櫻樹碑,紀念碑旁的櫻花樹是由高山開治郎親手種下。




不過我們沒有打算一路走到大河原,僅在堤防上走了小小一段,從柴田大橋到さくら步道橋,就那麼短短不到300m的距離。然後,倚著橋上護欄,靜靜地看著風吹搖曳的枝頭,又吹落幾片花瓣,享受片刻清幽。


2019.04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