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的最後一天,在回到名古屋搭機之前,繼續昨日未走完的行程,先到二條城,再從祇園的円山公園,接上一年坂、二年坂、三年坂,一路走上清水寺,完成一個有點遺憾的願望後,最後在鴨川散策收尾。
星期一的早上,於昨日相比,二條城的人潮少了許多,至少買票不用排隊了,整個舒服多了。
二條城,全名為元離宮二條城,建於關原之戰隔年的慶長6年(1601年),此時德川家康已取得勝利,只差進一步把豐臣政權給剷除。二條城作用與其他層層防禦的城池不同,畢竟這裡是天皇所在的平安京,目的是作為德川家康上洛時的宿所。
從室町時代開始,京都有不少名為二條的城池或御所。
最早出現在永祿8年(1565年),室町幕府第13代將軍足利義輝為了加強自身居所的防禦,將管領的波斯氏的宅邸改造,展開二條御所武衛陣的建設,然而在完工之前,二條御所就被三好氏攻入,足利義輝被殺。
到了第15代將軍足利義昭,為了擊敗三好三人眾,足利義昭向織田信長尋求同盟,成功上洛,將三好三人眾逐出京都。在織田信長的協助下,在二條御所武衛陣附近,重新構築防禦工事,也取名為二條御所。不過兩座御所沒有延續性,位置與建築都沒有直接相關。然而,隨著足利義昭與織田信長的政治利益惡化,足利義昭在天正元年(1573年)向織田信長舉兵,結果反被織田信長包圍二條御所,足利義昭戰敗,而二條御所被織田信長拆除,部分資材被去建造安土城。
織田信長在京都滯留時的宿所是妙覺寺,在妙覺寺能夠眺望到公卿二條晴良的宅邸,織田信長看了很喜歡,於是二條晴良便將二條邸送給織田信長,自己搬去報恩寺的新宅邸。接著下令井貞勝將修築二條邸,在天正7年(1579年)獻給給皇太子誠仁親王,名為二條新御所。本能寺之變發生,織田信忠趕來救援,送走誠仁親王後,不敵圍攻的明智軍,織田信忠自殺,二條新御所燒成灰燼。
最後就是現在眼前所見的二條城,慶長6年(1601年)由德川家康建造,繩張配置很簡單方正,外堀、二之丸與二之丸御殿、內堀、本丸與本丸御殿,以及天守。就如它的名字一樣,並非典型的軍事城池,而是加強防禦的御所或離宮。
一樣從東大手門進來後,走來唐門,即使沒有昨晚的光雕,依然金碧輝煌,極盡華麗之能事。
唐門內是國寶等級的二之丸御殿,不只是二條城最有看頭的地方,而是在江戶城、大阪城、名古屋城的御殿都消失後,全國唯一殘存的御殿建築群。
(名古屋城有在重建御殿,先前去只開放已經完工的第一期工程,第二、三期工程不知完工沒。)
二之丸御殿由六棟相連的建物構成,裡面分為遠侍並び車寄、式台、大廣間、蘇鐵之間、黑書院、白書院。
遠侍與車寄是二之丸御殿最大的部分,是來殿者的等待區。接著是式台,是大名到訪時的等候室,也是到訪者像將軍獻禮的地方。大廣間是御殿主要之處,將軍會在此接見大名與朝廷使者。蘇鐵之間是渡廊下,連接大廣間及黑書院。黑書院是將軍的御座所,在此接見關係親密的大名與高位的朝臣。白書院則是將軍休息處及臥室,位處御殿的最深處。
除了建築外,二之丸御殿內保留了3600多幅寬永年間(1624年至1645年)的障壁畫,相當令人讚嘆,嘖嘖稱奇,可惜入內參觀無法拍照與攝影,只能留在腦海內。
二之丸御殿內部參觀完後,沿著動線往本丸櫓門移動,一邊欣賞二之丸御殿的建築之美,另一邊是二之丸庭園的池塘山水之景。
二之丸庭園又稱為八陣之庭,由近江國大名兼茶道大師的小堀遠州設計,水池中間有三座島,蓬萊島、龜島、鶴島、用以祝福德川家的榮耀與繁華。水池南側的草皮,曾有一座行幸御殿,是後水尾天皇受德川秀忠與德川家光之邀,前來二條城行幸所建,如今已經不復見。
本丸四周被堀環繞,本丸櫓門看上去很樸素,相較於二之丸的唐門,遜色不少。
本丸的部分是到了第3代將軍德川家光,為了後水尾天皇來二條城行幸,向西擴張城域,並建造新的天守。
天明年間,京都發生史上最大規模的火災,這一燒就把二條城的本丸御殿給燒了,後來第14代將軍德川家茂曾修建臨時御殿,直到明治時期才將京都御所東北側的桂宮御殿移建過來。
不巧的是,本丸域店正在整修中,什麼都看不到,是繼小田原城後,又一次見到外圍包滿滿的施工遮布。
爬上本丸西南隅的天守台,天守是被落雷擊中,比本丸御殿還早燒毀,如今連楚石都沒有,只剩四張長椅。
就當作觀景台,四處望一望。本丸庭園在天守台的東北側,是明治天皇行幸二條城時,下令興建,打造出以草坪與植樹取代水池與枯山水的英式園林的庭園。
在江戶幕府200多年的時期,真正把自身住所搬進二條城的將軍只有兩位。
第一位是第3代將軍德川家光,雖然他接下將軍之位,但政權與軍權都握在大御所德川秀忠手上,這樣雙頭政治的模式,直到德川秀忠過世才結束。德川家光握有實權後,開始採取強權政策,鎖國、禁基督教、驅逐傳教士等等,之後還發生了紫衣事件,讓幕府與朝廷的關係降到冰點。為了與朝廷修復關係,德川家光帶著30萬大軍,進駐二條城。
下一位從江戶搬入二條城的將軍,是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也就是幕府最後一代將軍。德川慶喜從若狹小濱藩搬入京都後,便主動把政權交還明治天皇,大政奉還的儀式就在二之丸御殿的大廣間舉行。2天後,
然而,德川慶喜的盤算是以退為進,保留實力,最後再奪回主導權。最終,王政復古令頒發,廢除幕府,反抗的幕府軍於鳥羽伏見之戰大敗,最終在勝海舟的遊說下,江戶無血開城,德川慶喜改封於靜岡。
之後,二條城就被作為天皇的離宮。明治天皇退位後,大正天皇即位之禮在京都御所的紫宸殿舉行,接著來到二條城舉辦晚宴。
再回到東大手門,雖然百名城戳章已經在昨晚就蓋好了,總覺得逛完二條城有些許空虛感,與其說是看城,不如說是看庭園,等級比較高的庭園,畢竟不是以軍事為主的典型城池,反倒像是來看一個參與過歷史大事紀的地點。
搭上公車離開二條城,又來到八坂神社的西樓門。
換條路走,從北側的小路繞進円山公園,以前跟團來吃的相撲鍋,居然還開著呢。
著名的祇園枝垂櫻,滿滿綠葉,僅有一點點粉紅在枝頭。
後方的庭園是出自小川治兵衛之手,近代日本庭園的先驅者,許多作庭都成了國之名勝,円山公園就是其中之一。
坂本龍馬與中岡慎太郎的銅像,兩人為了倒幕奔走,在大政奉還前夕,在夜宿的近江屋遭到刺殺。是誰下令殺了他們,至今沒有結論,有說法是新選組,也有說是西鄉隆盛。到了現今,不少外國人聚集在銅像旁的樹蔭下,津津有味聽著導遊解說,大概就是講著幕末這段複雜又可歌可泣的歷史。
寧寧之道北端的大雲院,別稱祇園閣,非常態開放的寺院,是正親町天皇敕命為織田信長與織田信忠修建的菩提寺,內有一座供俸織田信長與織田信忠的墓碑。
院內36m高的銅閣,是跨越明治與昭和時期的建築家伊東忠太所設計,屋頂的圓柱尖錐是以祇園祭的鉾為原形所設計。
走進寧寧之道(ねねの道),古都風情在眼前展開,平整的石板路,傳統木造的京町家,紅粉的小徑已換上青綠色的夏裝,在這季節轉換時的風,吹起來真舒適宜人。
寧寧雖然為豐臣秀吉的正室,但沒有生下兒子,在豐臣秀吉病逝後,政權旁落,在京都圓德院出家,度過餘生。
詩情畫意的高台寺,在圓德院的對面,是寧寧為了弔念豐臣秀吉所建的菩提寺,由德川家康的協助建立,由後陽成天皇勅賜為高台院。
東洋和服、人力車夫、西式婚紗,在這短短的古街道上,即使不同年代與時空的攪和,一點都不違和。
寧寧之道的盡頭是維新之道,鳥居的上方是京都靈山護國神社,這區域還有條幕末志士葬送之道,只能說有著1100年歷史的平安京,再加上動盪的幕末,太多太多走不完的故事,今天還是跟著大眾走一年坂、二年坂、三年坂就好。
一年坂,也稱一念坂,本以為空蕩蕩的,走個幾步人潮就冒出來了。
先買個炙燒牛握壽司,油脂加熱過後,流著我滿手。
短短的一年坂,很快就來到二年坂,也稱二寧坂,咖啡廳與雜貨店林立,愈來愈熱鬧…
二年坂尾端的階梯接上產寧坂,也稱三年坂,寧寧為了求子,曾由此道前往清水寺參拜,而有此名。另一個流傳一個詛咒,若是在這條坂道上跌倒,壽命就會縮短三年,或是倒楣一輩子。不過一路上有很多女生,願意穿上難走的草履及束縛的浴衣,甚至和服,挑戰穿梭在摩肩擦踵的人群中,這就是古都的魅力啊。
轉進MACCHA HOUSE 抹茶館,門外是一景,門內別有洞天,來這裡暫時離開人群,吃冰消暑。
雖然對抹茶沒有厭惡,但也沒有愛,然而都來了京都,就是著感受一下抹茶的真正滋味。
產寧坂後是清水坂,買一支醃小黃瓜,濃郁的抹茶味後,換個清爽的口感。
穿著浴衣的女生愈來愈多,爬階梯只能側身小步小步的走,下階梯更是辛苦,讓我們真心佩服,也讓我們拍得很開心。
爬上清水坂一連串的石版階梯,店家夾著坂道兩側向上延伸,在坡頂處而止,鮮艷朱漆的仁王門、西門、三重塔以雄偉的氣勢出現在眼前。
清水寺,山號音羽山,主要供俸十一面千手觀世音菩薩,建於寶龜9年(778年),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現在寺院的樣貌,是寬永10年(1633年)德川家光重新修建後的模樣。
本堂裡西側供奉著出世大黑天,手拿萬寶槌,腳踩金米俵,來祈求個財富與福氣~
本堂的遊客絡繹不絕,鬧哄哄的,堪比台灣廟宇辦活動的模樣,而且隨便開口都能遇上台灣人!由於本堂內也是禁止拍照,直接排入敲缽祈願的隊伍,虔誠正座並拿起沉重的木棍,輕敲巨大的頌缽,在許下心願的同時,咚的一聲在莊嚴的本堂中迴響,振動的泛音也觸及心頭,那一瞬間有種心靈被安撫的平靜。
下方的音羽瀑布大排長龍,以前有接水祈願過了,這回就不再排了。
本堂後方的地主神社居然在整修,被施工遮布完全包了起來,今天接連遇到兩處整修的工程,真是太幸運了....
走到奧之院來看經典的清水寺舞台(清水の舞台),耗時3年整修開放後,又碰上Covid-19疫情,遲遲無法前來。
還記得有次在客廳問著外公,如果帶他去日本走走,來去伊勢神宮如何。本以為從小受日本教育,平時都看NHK的外公會想去這個號稱一輩子必須前去參拜一次的伊勢神宮,沒想到他反倒拒絕,說比較想來清水寺看雄偉的建築。
所以我就來了,放眼望去的美麗景色,只能幫你看了。
這塊在本堂外,用139根大圓木支撐,沒有使用釘子的懸造結構,打造出懸空12公尺的舞台,是表演傳統藝技給神明地方。
「清水の舞台から飛び降りるつもりで」
這是一句流傳名間的俗語,從清水寺舞台往下跳要有極大的勇氣,所以當你決定要完成某件事物時,請你抱著必死的決心去完成!
雖然是句比喻的用語,但還真的有人奮不顧身地跳下舞台。平安時代末期至鎌倉時代,那時修煉的人們相信,肉體上的痛苦可以增加修行,甚至有人相信能夠將生命預借給觀音,跳下去不死就能實現願望,若死也能修煉成佛。根據清水寺成就院的記載,從元祿7年(1694年)到元治元年(1864年)共有235人一躍而下,有34人死亡,存活率為85.4%。不過時空背景不同了,下面是石板路,而且已經禁止有這樣的危險行為了。
沒時間去伏見的伏見稻荷大社,來音羽稻荷大明神走走,這裡狛狐的耳朵圓圓的,有點向黃喉貂的可愛樣貌。
下山改走清水新道,公廁不遠處有間六花亭,走下斜坡後,這才聯想起六花亭是北海道的六花亭,想吃蘭姆葡萄奶油夾心餅乾啊!
從清水新道街上五條通,再走下鴨川,趁銜接新幹線的空檔,走一段到四條通。每每提到鴨川,首先想到的不是納涼床,而是漫畫第一神拳的鴨川會館,只是地點在東京,差的遠呢。
午後的氣溫有點高,天空一片湛藍,藍天被遨翔的隼佔據,鴿子只能咕咕咕地與我們一起漫步河岸。
短短一段鴨川散策,有點意猶未盡,然而時間差不多了,該回京都駅搭車了。
買了張希望號(のぞみ)的車票,35分鐘就能回到名古屋,實在太快,用餐時間都不夠,無法享用鐵路便當。到了名古屋駅,直上車站上方的JR中央大廈13樓,來到惠亭タワーズプラザ名古屋店,晚餐就來份味噌豬排飯。
收尾甜點就回到1樓車站的ぴよりんSTATION カフェジャンシアーヌ,買些小雞布丁蛋糕。
黃色小雞太搶手,剩下巧克力小雞與草莓小雞,就算只剩這兩種,店鋪前仍是大排長龍。
在鬼殺隊與音柱宇髄天元的護送下,搭成樂桃的紅眼班機回家~
六天的行程,偏偏只有第三天是大雨,偏偏是單車環琵琶湖最多景點的一天,但也因為雨下在這一天,是騎經琵琶湖大橋可以切西瓜的一天,算是很幸運,如果下在單車第一天,大概也無心留戀路途中的櫻花吧。下次有機會,再來把近江高島到守山這段南湖給騎完!
2023.04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