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漸漸亮起,四周無人無車,安靜的很,平靜的湖面時不時被風攪動,倒映在湖面的星星隨之晃動。

等了50分鐘後,暖暖的朝霞斜照在山錐頂,原本灰冷的雪冠漸漸染上一層霞紅。


然後在我們一不注意的瞬間,悄悄換上橙色,又轉換成黃色。

漸漸地,五合目之下的樹林被日光喚醒,只是光線還沒照射到山中湖,依舊寒意陣陣。


站在寒風中,突然想起訂房時寫信問老闆單車一事。原本想要騎單車環山中湖一圈,可是旭日丘的單車租借在我們預計離開前都還未營業。寫了封信問老闆有沒有單車可借,好在老闆回信勸退,說清晨環湖可是會被凍僵的!打消我們的念頭!



選擇來山中湖住ラコストリ山中湖(Lucustre Yamanakako)的原因,就是每間房間只要拉開窗簾,就能看見山中湖與富士山的景色,一泊一食的本栖湖和室房2人共13,840円。坐在窗邊,沏一壺茶,把玩富士山馬拉松完賽獎牌,真是不錯。


ラコストリ山中湖共有6間房間,1樓是本栖湖、精進湖;2樓是富士、八海、河口湖、西湖。本栖湖及富士是在旅館最前緣的房間,位置最好;而富士房內有浴室,河口湖是西式雙床房。


1樓樓梯間的談話室有兩大面落地窗,2樓有腳底按摩機,應該昨晚就上來使用一下,放鬆腳底。



2樓浴室泡各熱水澡,暖暖身子,再到餐廳享用早餐。
秋色染黃了河邊的蘆葦,前方的矮山也枯了頭,蕭瑟靜謐的湖景,只剩下雁鴨振翅飛過的聲音。
離日出才沒多久的時間,薄雲慢慢在山腰堆積,雲隙中的富士山山頂若隱若現。想起最近一直補番的花牌情緣,隨手查了《百人一首》。


離日出才沒多久的時間,薄雲慢慢在山腰堆積,雲隙中的富士山山頂若隱若現。想起最近一直補番的花牌情緣,隨手查了《百人一首》。
這首文屋康秀的「吹くからに秋の草木のしをるれば むべ山風を嵐といふらむ」,應該很符合這情景吧。山風吹野邊,秋來草木為所折,故知嵐字源。


名為「原っぱ」的大草原上,戲玩水的雁鴨悠閒的來回漫步,一起做日光浴。

廣場上最亮眼的是「山中湖シアターひびき」,直譯的話就是聲音迴盪在山中的劇場。弧形的綠地是綠色舞台(グリーンステージ),正中央是天鵝舞台(スワンステージ),以及一旁的樂屋棟。
天鵝舞台設計太令我喜歡了,透空的牆面,直接把大自然的景色當作一幅超大的畫,隨著不同時間及季節而變化。拍照時很想把富士山帶入這幅畫中,但我趴的再低,退的再後面,始終無法如願,而且富士山就再也從白雲中露出了。
一連看了4天的富士山,心滿意足。來到山中湖東岸,看到天鵝湖(白鳥の湖)遊覽船停在碼頭,停好車正想去看時刻表,天鵝船就游走了。

一連看了4天的富士山,心滿意足。來到山中湖東岸,看到天鵝湖(白鳥の湖)遊覽船停在碼頭,停好車正想去看時刻表,天鵝船就游走了。
接著來到上次去了忍野八海後,想來卻沒時間不夠的北口本宮淺間神社。
比鳥居高大粗壯的杉樹與檜木,樹齡都超過300年,有如神籬將神社與外界隔絕。
參道兩旁覆蓋苔鮮的石燈籠,在寂靜的空氣中,讓人彷彿走入過去的時光。
富士山從遠古時代就成了民眾敬畏的信仰對象,在富士信仰中,神格化的富士山被視為淺間大神,將神話中的木花咲耶姫作為祭祀的對象。
這些信仰富士山的信徒被稱為富士講,於江戶時代大事盛行。參道旁的立行石,是富士講的開祖 - 角行艱苦修行之處。據說,角行(俗名長谷川左近藤原邦武、東覺角行)從此處遙拜富士山,在隆冬的酷寒天氣裡光著身子站著,修行了30天。
角行一生的修行有不眠大行18800日、絕食300日、登富士山128次、水平腰繞富士山五合目一圈的御中道33次、日光二荒山、人穴,以及富士講中的八海,有以富士山周邊靈場為中心所構成的內八海,關東至近畿一代的外八海。
內八海:富士五湖、明見湖、四尾連湖、泉瑞。
元八海:忍野八海。
外八海:二見海(二見浦)、竹生島(琵琶湖)、諏訪湖、榛名湖、日光湖(中禪寺湖)、佐倉湖(櫻ヶ池)、鹿島湖(霞浦)、箱根湖(蘆之湖)。
天和6年(1672年),江戶流行起一種名為ツキタオシ的怪病,3天內就死了1千人。在角行用神符及祈禱的力量之下,拯救許多患者的生命,從此之後,富士信仰在江戶開始盛傳開來。隨著富士講的盛行,淺間神社也在日本全國各地都有供奉。
參道盡頭的御手洗川像是一道分界,劃開了人神兩個領域,接下來就要踏入結界另一端。
這座朱紅大鳥居上掛著「三國第一山」的神額,意旨富士山在泛指世界的日本、中國、印度(天竺)三國中,是世界第一的山。
在景行天皇40年(110年)時,被尊稱為日本武尊的小碓尊,奉景行天皇之命前往伊勢神宮拿取三神器之一的天叢雲劍,討伐東國蠻族。從足柄的坂本(相模國)前往酒折宮(甲斐國)的途中,在一處名為「大塚丘」之地,遙拜富士山的神靈,建造了祭祀的祠與大鳥居,並以天皇之令富士山必須從北方開始遙拜。

大塚丘成了北口本宮冨士淺間神社的發祥地,當時建造的鳥居,就在現在大鳥居的位置。大鳥居的高度有17.70m,寬11.55m,是日本全國木造鳥居中最大的鳥居,60年就會重建一次。
天應元年(781年),富士山噴發,甲斐國國司紀豐庭朝臣在大塚丘北方,也就是現在的位置建立社殿,供奉淺間大神,在大塚丘供奉日本武尊。
平安時代末期,火山活動收斂,山岳佛教信仰的修驗者,從遠遠的遙拜,轉變為崇敬登拜的信仰漸漸增加。隨著時代的推移,山岳信仰漸漸普及,登山修行的修驗道廣為流傳,到了室町時代,更是盛行於一般人身上。


社境內的幣殿、拜殿、神樂殿、手水舍、隨神門,是在亨保18年~元文3年(1733~1738年)由角行的6世弟子,也就是富士講村上派的村上光清,投入私財且募集捐款所建,對社內進行大整修,以復興荒廢的淺間神社。當時也是富士講最盛大的時代,聲勢之壯大,甚至被譽為「江戸の八百八町に八百八講」。
社殿由本殿、拜殿、幣殿、東宮、西宮組成,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人修建。在富士講的村上光清興建拜殿與幣殿之前,本殿最早是由土佐守 - 鳥居成次於和元年(1615)創建;東宮於貞應2年(1233年)由鎌倉幕府的左京太夫 - 北条義時創建,永祿4年(1561年)甲斐國武田信玄改建;西宮由左衛門佐 - 浅野氏重建立。本殿、東宮、西宮,現在皆為為國家指定重要文化財產。
拜殿唐破風下的懸魚、橫樑上的雕飾,古樸又華麗。
主祭神是木花咲耶姫,象徵富士山的女神;大山祇神,木花咲耶姫的父親神,也是所有山的山神;彥火瓊瓊杵尊,天照皇大神的孫神,木花咲耶姫的夫神。
拜殿上方供奉著兩個巨大的天狗與烏天狗面具,像是從上方緊盯著,威風凜凜,令人敬畏。

「冨」是富的異體字,神社內所有的「富」字都用「冨」取代,是有幾種說法。一種是為了表達對富士山的崇敬,人不能站在御山頂,所以拿掉富上面的一點;另一種說法是把那一點看作是神,神是看不見的,所以拿掉那一點;還有一說是富的宀以下是8合目,上面那一點所代表的山域是神的土地。不論哪一種說法,都是降格避諱,以表對神山的敬意。
跟著楓黃來到社殿深處,雖然進不去,仍能從外窺視本殿內華麗的一角。
本殿與拜殿之間有一棵名為富士次郎杉的大杉樹,粗壯的樹身看似已經頂到屋簷了,與富士太郎杉相比絲毫不遜色。原本神社內有四棵御神木,如今只剩富士太郎杉、富士夫婦檜、富士太郎杉這三棵而已,其中富士太郎杉為縣指定文化財的天然記念物,富士夫婦檜與富士太郎杉為市指定文化財的天然記念物。
盡頭是東宮本殿,左邊是神武天皇社,祭祀神為彥火火出見尊,是彥火瓊瓊杵尊與木花咲耶姫的二子。相傳,武田信玄為了在川中島合戰擊敗上杉謙信,來此祈禱勝利所建。
本殿的後方是惠比壽社,窗內應該是大國主神的大黑天,以及事代主神的惠比壽。但上鎖的窗,看上去就像是被綁架關著一樣。
另一側是西宮本殿,由淺野氏重所建,整體形式與東宮相同,祭祀神為天照大神、豐受大神、琴平大神。

雖說是西宮本殿旁的登山門是登山道起點,也是要走到馬返才正要開始,因為馬返這地名顧名思義就是後段道路陡峭,連馬都要掉頭。
從海拔820m左右的北口本宮冨士淺間神社出發,到海拔1450m的馬返,接著1520m的一合目,在那個河口湖沒有富士登山巴士,也沒有富士五合目的江戶時代,登拜富士山的信眾就從此處一步一步邁進。
先前從吉田口登山道登上富士山頂上後,所見到的是富士山頂上久須志神社,也稱為東北奧宮,接著沿著火山口缽巡,在御殿場口登山道的是富士山頂上淺間大社奥宮。這2座頂上的神社,還有火山口內視為幽宮的大內院,總本社都是靜岡縣的富士山本宮淺間大社,是以前駿河國被朝廷列為特別靈驗的名神大社,舊社格是相當高的官幣大社。
至於北口本宮冨士淺間神社在富士山上沒有奧宮,舊社格僅是縣社。山梨縣前身的甲斐國,名神大社則有3座,舊國幣中社的淺間大社(笛吹市)、河口淺間神社(南都留郡)、一宮淺間神社(西八代郡)。
富士信仰與先前提到的立山信仰相同,即使從遙拜轉為登拜的風氣盛行,女性仍是禁止踏入這神山的領域,直到明治5年(1872年)才解開這項禁忌。
富士講的講字是佛教用語,山岳信仰一直都與佛教思想融合在一起。隨著富士講的流行,上吉田就成了進入登山道的中心地,周遭冒出近百間提供御師住宿的宿坊。
直到明治時代神佛分離,佛教元素從北口本宮冨士淺間神社抽離,社境內的仁王門、三重塔、護摩堂、鐘樓都被拆毀,如今只留下參道上一之鳥居與大鳥居之間人王門的礎石。
本想再走一小段,到大塚丘看一看,手機響起訊息聲, 是時間該去秀峰閣湖月會合了。也沒有時間走去高天原及諏訪神社,下回有緣再訪,或許8月底的鎮火祭是個不錯的選擇。
2017.11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