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很久沒有從苗圃登山口開始爬七星山了,10多年前走過一次,也就那麼一次,對這條路線的印象就是在樹林中爬升,密不透風,又濕又熱又滑,覺得沒什麼特別之處。後來上七星山,還是走小油坑比較輕鬆,又有景,要算要行前訓,也會挑冷水坑練腿,也勝過苗圃。這次還是來了,既然來了,就加碼一直還沒去的紗帽山吧。
一路開車上來,山下的天氣都還不錯,停好車後,遊客中心前整裝,山頂雲霧不散,希望太陽爬高一點時就散去。
登山口旁的童軍苗圃營地,已經窸窸窣窣開始拔營了,年輕真好,現在這年紀只想多睡一會,所以對於要早起的陽明山,是愈來愈少來了。
現在不像以前住在山腳下,騎著機車就上來了,現在要有停車位,又要早於仰德大道的管制時間,就要非常早出門,後來就愈來愈少來陽明山,畢竟還有很多其他的山可以爬,限制也沒那麼多。
樹林轉為比人還高的箭竹,風是完全吹不進來,這段路就像從氣象站上大屯山主峰一樣,又累人又悶熱。
箭竹林漸漸變矮,爬上主峰與東峰之間的鞍部,再登上主峰,等著我們的是,最熟悉又最對味的360度白牆。
吃了在停車場當早餐剩下的半個麵包,不一會,白牆由濃轉淡,山下景致若隱若現,想看又看不太到,吊足人胃口。
原路折返,回到苗圃登山口,從遊客中心旁的人車分道走去公車總站,再往前山公園走去。中間經過一處不知為何的半地下設施,上有通風扇,感覺很像之前在圓神水神社看到的貯水或淨水場,但這裡離草山水道管線的距離還有一小段,或許也不是所猜測的這般,總之沒有標示,就很神秘~
紗帽山陽明湖登山口,不起眼,但從山下往上望,總是會先看到這做像帽子般的山。
陽明湖在登山口對面,是前山公園內的一座,小時候偶爾會被外婆帶著來遊玩的地方。小時候因為怕昆蟲,常常揮舞著捕蟲網,裝裝樣子什麼也不想抓到;還有那後山公園的冰棒小攤車,偶爾木棍上會出現再來一支,就能開心一整天。也忘了是前山或後山公園,有次跟其他小朋友玩,玩到掉入方形造景水池全身濕的糗事,只是長大後再回來,已經找不到那時的水池,只能說物換星移,就連山路邊水溝清澈的潺潺泉水,時常可見小魚小蝦的回憶,如今都已不可能再見到了。
一起登,就被蚊子追著,只好加快腳步,不過一連串的階梯,很快就喘了,放棄掙扎。
登頂之前,有幾處人為的石砌痕跡,接著平坦處有座古墓,是清代大稻埕仕紳陳霞林的祖母與俾女周氏的墓園,而陳霞林在咸豐年間前往福建省參加鄉試,考取舉人,看來以前紗帽山是屬於陳氏的私有地。
平坦的山頂,草木比人還要高,僅有闢出一處面北的木棧道與觀景台。
觀景台對面便是七星山主峰與東峰,從第二停車場上七星山的苗圃路線,全都埋在樹林內,三條路線中,又長又陡,下次再來走,不知是猴年馬月了。
一旁是中山樓,建築印在百元鈔票背面,一直都沒有進去過,是該找個時間去參加內部導覽,參觀這座威權時代國民大會的歷史建築,也是全球唯一一座建在硫磺口旁的建築。
小觀音山與大屯主南西峰,都清晰可見。
摸個紗帽山的三角點,H643m,三等三角點,往大埔登山口的方向下山。
經過太子亭遺址,現場只剩兩根石柱、方形石墩、圓形石平台,據說是為了日本裕仁皇太子來訪台灣,前來草山視察後,打算帶裕仁皇太子來紗帽山遊覽所建造的,裕仁皇太子後來沒有上來紗帽山,就沒有用到這太子亭。就像金瓜石的太子賓館一樣,蓋好了,卻派不上用場。
日本裕仁皇太子訪台是在大正12年(1923年),已經是100年前,那時周遭的樹或許沒那麼高,展望說不定好的不得了,說不定坐在太子亭就能俯瞰山下街町。
大埔路線好走許多,沒那麼多石階,稍微沒那麼陡,代價就是路線比較長,登山口的海拔再低個70m左右。
大埔登山口有公車站牌,走回陽明湖登山口只有1.5k的距離,走了400m就放棄,實在太熱,改在下一站第一展望的站牌搭公車,吹著冷氣坐回陽明山公車總站。
既然都來一躺前山了,來去好久好久好久沒品嚐的文化牛肉拌麵,前陣子刻意跑回淡江大學城的分店,卻沒開,這回來文化大學本店,就沒撲空了,那迷人的蒜味,十數年過去,依然令人念念不忘啊。
2024.05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