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1日愚人節這一天,一夥人在士林集合後,浩浩蕩蕩搭上前往文化大學的公車,趕赴林律的邀約。眾所期待的重頭戲,就是來去天母水道祭喝水。沒有看錯!就是喝一口真正天然純淨的清涼好水!
慕名而來的人潮非常多,雖然進場有人數管制,前進的速度倒也不慢。進入平時大門深鎖的第三水源區,會先經過調整井與氣曝室,這兩項設施沒有開放參觀,畢竟這些設施都還在持續運作中。
第三水源位在紗帽山南麓的磺溪旁,但由於磺溪含有硫磺元素,流經的岩石都被上了一層橙褐色,自然無法將磺溪水作為飲用水水源,而是取自伏流湧泉。
台灣的水道系統始自日治時期,在這之前,是鑿井取水。由於瘧疾與霍亂嚴重,日本接收台灣的隔年,也就是明治29年(1896年),便致力於公共衛生的改善。首要改善的就是自來水供應系統,於是在後藤新平的推薦下,台灣總督府請來曾東京、青森、函館、秋田、仙台、神戶、名古屋、福岡等等城市水道調查的威廉·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來台灣進行水道建設的調查工作,由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
遺憾的是,隔年威廉·巴爾頓染上了瘧疾及赤痢,病重入院,明治32年(1899年)病逝於東京。然而, 威廉·巴爾頓在台期間踏查南北,對日後的水利建設留下基礎。
威廉·巴爾頓的構想由濱野彌四郎接手,明治40年(1907年)開始進行台北水道水源地設施的建設,引取新店溪原水的台北水道系統完工,明治42年(1909年)開始供應台北居民的民生用水。現今台北公館的自來水博物館,是當時的台北水源地唧筒室。
不過台北水道並非台灣自來水的開端,而是明治32年(1899年)取自大屯山麓雙峻頭水源地的滬尾水道,除了供應民生用水外,主要為了供應船艦進出港岸補充衛生淡水的需求。相同目的的基隆水道,則在明治42年(1909年)竣工完成。
隨著台北人口快速聚集,從15萬人口增加到21萬,原本的台北水道系統經過擴張增建後,仍不敷使用,於是決議另尋水源。經過調查後,草山地區水源豐沛,但有硫磺污染的問題,因此適宜地點較少,其中以大屯山區的湧泉最為適宜,水質乾淨,不需要過濾及沉澱設備。
水道橋的另一頭,就是第三水源的陽明湧泉了。有第三水源,當然就有第一水源與第二水源,昭和3年(1928年)草山事務所舉辦了祈求土木工事順利的地鎮祭,草山水道建設開工,採用佐野藤次郎的設計,從調查時找到的三個水源中,選取了第一水源及第三水源進行取水工程。至於第二水源位在第三水源的水管橋下方,水量不多,不被採用。
第一水源位在竹子湖與青春嶺(玉瀧谷)之間,第三水源就在眼前,完工後由當時的台北市尹(相當於台北市長)的田端幸三郎命名「滾水頭」與「湧泉台」。
水源井敞開的鐵門前,擠滿了人,有人合照,有人直播,我只求一瓢飲。但當我進到門內,不禁被眼前的畫面吸引住,安山岩石質地的小空間內,映照著日光射入光澤,岩石層層過濾的泉水是如此清澈,源源不絕的水流中透出淡淡藍光,名符其實的藍寶石泉。
草山水道系統在昭和7年( 1932年)完工,天然湧泉從第一水源流出,經過青春嶺的第一接續井、大屯瀑布旁的第一水管橋、小隱潭前公車站旁的第二水管橋、後山公園的第二接續井、第三水源、草山水管橋、氣曝室、連絡井、調整井,將水送至山下,成了台北市第二座飲用水水道系統。
有別於公館的台北水源地,必須以低水源加壓的送水方式,先加壓送至觀音山上的配水池,再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才配送到住戶端。草山水道屬高水源重力式,水源取水後,利用接續井儲水,透過高度差向下送水。
草山水道啟用10年之後,又因為人口增加,於昭和18年(1943年)在第三水源下方開闢第四水源。但第四水源位差較低,需用馬達抽水,將水匯入第三水源井後,方能向下輸送,成為草山水道系統中唯一一段低水源加壓式系統。
在水管路古道登山口旁,樹林間的不起眼階梯上方,有座三角埔發電所。興建於昭和6年(1931年),利用調整井輸送下來的水力發電,是全台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自來水水力發電廠。後來因為第一水源及第三水源的水量減少,考量成本後,決定不再作為發電使用,改為配水系統加壓站。
可惜三角埔發電所沒有開放,於是在享用林律安排的美味午宴之後,豔陽高照下,我們搭上公車來到劍潭,繼續下一個行程。
爬上台北自來水事業處陽明營業分處旁的小階梯,在人來人往的捷運劍潭站對面,有座隱身在銘傳大學旁的圓山水神社。
神社的後方是圓山貯水池,是草山水道系統的一部份。乾淨的泉水從水源地輸送下山,沿著中山北路來到圓山貯存,再透過橫跨基隆河的明治橋(現今已被拆除)管線,供應台北用水。
圓山貯水池建在當時台灣神社的山腳下,有貯水池、曝氣塔、八角形配水井的設施。被藤蔓攀附的樓塔是曝氣塔,貯水池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曝氣塔,塔上的「活水頭」三個大字,是由第一任的台北市尹 - 武藤針五郎所題,讓圓山貯水池也有「圓山活水頭」的別稱。
東側的曝氣塔披滿榕樹氣根,左右兩側像半舉的雙手,懸在半空,猶如萬聖節或恐怖片驚悚的場景。
曝氣塔前有制水閥,調整水閥高度來調節流量或中斷水流,底座還印有昭和3年(1928年)的浮刻。很好奇制水閥上方的刻度,是用如何的機制去感應水位高度。
西側曝氣塔兩側各有一支轉盤,大概是左右出水閥。
草山水道系統使用13年後,為了紀念那些在工程中不幸殉職的水道工,水公司員工在昭和13年(1938年)募捐設立了圓山水神社,祈求水道運作順利,也撫慰殉職人員的亡魂。
水神社的規模不大,但竣工時舉辦了鎮座大祭,而且該有的格局不缺,從參道到本殿共分為三層,入口處有手水缽,左右各有一座石燈籠。
第二層平台的左右兩側有一對狛犬,為張嘴的阿型及閉嘴的哞型。哞型的前腳中間有隻幼獅,但在歷經80年的風霜後,幼獅的輪廓模糊,不仔細看還以為是蟾蜍。
第三層為神社本殿,左右也各有一座石燈籠。很明顯的,綠瓦紅柱並非日式神社的風格。據聞,木造的社殿腐朽敗壞,於是民國79年(1990年)翻修改建,基於那個年代的意識形態作祟,將社殿改造為中國宮殿式的詭異造型。
在木造社殿還沒拆除前,主祭神是彌都波能賣神(水波能賣命)、榮井神、生井神。改建後的四不像涼亭下,改祭一位大家都很陌生的水仙尊王 - 大禹。或許因為改為中國的神,所以象徵進入神之領域的鳥居也就被處理掉了。
如今,基座上不見水仙尊王,只剩迷你版的日式社殿、香爐、燭台,讓人哭笑不得。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