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爬的山都與基隆有關係,可能是太想吃基隆的美食了,於是又相中了基隆東西大縱走這條路線。這條路線從八斗子到大武崙,里程24k左右,少說也要9小時以上,對不是健腳的我們,太吃力了。那就從南榮河剖半,先走西段,從南榮山到大武崙,悠閒走走。
在基隆國民運動中心附近停車場停好車後,穿過百年防空洞,順著龍安街,沿著台鐵鐵道的高架路堤,一路走到一座寬度僅能機車通行的涵洞。
穿過涵洞,山麓幾處民宅聚落,從民宅右側的產業道路上行,起登。
起登的產業道路非常非常的陡,才剛開始就很吃力,爬一小段後,馬上岔進土路。
土路很寬闊,路徑清晰,在竹林間穿梭,馬上又是岔路,先取右,往南榮山。
很快就到南榮山,山勢就像一個小起伏。
南榮山,海拔55m,基市府圖根補點,又稱竹子嶺尾山。
返回岔路口,繼續走進竹林深處,兩側竹林在頭頂相錯,有如隧道。
時而竹林,時而樹林,時有岔路,偶有微風,神氣清朗,心情舒暢。
路邊出現碉堡遺跡,基隆戰爭歷史上的種種,開始一一浮現。透過登山走訪這些遺跡,學習與認識更豐富的在地歷史,想想以前學生時代唸的台灣歷史,以前根本就是皮毛而已。
小丘高處有座半圓形的觀測碉堡,這裡是獅球嶺山,有顆紅絲環繞的基石在碉堡頂端,碉堡上的空間小小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爬上去再說。
獅球嶺山,海拔155M,設有一顆圖根點高速A024,又稱東砲台山。
爬上來的展望真不錯,俯瞰基隆港,東岸碼頭、西岸碼頭、牛稠港、和平島,都在眼下。
往台北市方向望去,還能看到台北101大樓、微風南山大樓,以及正在興建的台北天空塔與富邦A25大樓。
一旁不遠處,芒草圍繞的小腹地,基都主09基石一顆,也是獅球嶺山的基石。
續行,進入北碉堡群。當年為了抵禦法軍進軍台北,劉銘傳於光緒10年(1884年)建造獅球嶺砲台,按山稜走勢,分為主砲台、東砲台與西砲台。左右做為輔翼,三座砲台連成一線,據守基隆通往台北盆地的最後一道防線。
續行,沿稜往北,遇見猶如秘境般的北碉堡群,一座座廢棄的碉堡與營舍,樹枝藤蔓盤踞掩蓋,被淹沒在大自然中。
清領時期中法戰爭期間,法軍將其稱作為鷹巢砲台,如經壁磚已經附滿雀榕的樹根蔓藤,讓我想到柬埔寨吳哥窟的塔普倫寺(Ta Prohm)。
往下一座山頭前進,一路指標與路徑都相當清楚,而且這裡海拔高度不到200m,離山腳下熱鬧的城市很近,又彷彿與世隔絕,漫步在清幽的境界中。
風扇的葉片拿來當三岔路的指標,剛剛好,也很有趣。奇怪,怎麼沒看到獅球嶺湖的方向指引?算了,下次再來。
路徑接到益壽路,來到獅球嶺砲台主砲台區的區域,不過主砲台要取左走一小段路,今天路程還很長,下回專程來一趟。
獅球嶺砲台是基隆港最內陸且地勢最高的砲台,正面面對港區,最能有效控制基隆港。益壽路旁的觀景台,機車也能直接騎上來,是個很便利的展望點。
觀景台正下方就是國道1號高速公路的隧道,眼前是建築密密麻麻的港都城市。
雖然說獅球嶺砲台是基隆市市定古蹟,但比較有規劃的部份僅限主砲台區,剛剛東砲台都呈現棄置荒廢的狀態,等下看看西砲台是怎樣的狀態。
往前一些,步上益壽路旁的小石階,水泥平台中央有一顆獅球嶺北峰的基石。
獅球嶺北峰,海拔110m,台灣省政府圖根補點。
再往前,水泥立柱旁的樹幹上,綁著獅球嶺西北峰的牌子,標示海拔117m,寫著台灣省政府圖根補點,這應該就是指水泥地上的基石,就是指獅球嶺北峰。
再往上一個平台,中央有座獅子銅像,乍看之下還以為是私人墓園,結果不是,大概是象徵性的鎮座獅子。
續行,接回土路,不一會,碉堡與營舍又出現了,來到西砲台的區域。
西砲台雖有斷壁頹垣,不過石砌拱磚與砲盤的防禦工事都還很完整,相較之下,東砲台給人一種失落境界的落寞感。
獅球嶺西砲台的路線有些雜亂,山頂有點不太好找,基石位在砲台前緣的坡道處,在塑膠籃倒置做成的階梯旁。
西砲台山,海拔105m,基工四等三角點水泥基石。
這裡比起東砲台,更加雜亂,很多人為遺留的垃圾藏在碉堡遺跡內,甚至還有菜圃。在歷史的舞台上,獅球嶺砲台曾歷經兩場戰爭,一場是清領時期的中法戰爭,另一場是隨著甲午戰爭結束而來的乙末戰爭,這些文物彌足珍貴,應該要好好整頓一番,而非放其淹沒於蔓草中。
離開獅球嶺砲台後,順著水泥步道前往紅龍山。
山下是立體交錯的安樂路一段與崇德路,兩條路都有隧道穿山而過。下方的安樂路一段是接自強隧道,上方的崇德路是接獅球嶺隧道,又稱劉銘傳隧道,過去是清代鐵路專用的隧道,然而獅球嶺隧道暫時不開放參觀,且另一頭接到八堵營區,更是無法通行。
來到基隆代天府後方,跟著神明一起俯瞰基隆港。
接著來到一處奇妙的區域,有安嘉長青會的活動中心兼圖書室,建物居然有掛門牌地址,還有座不知道該說是什麼風格的觀景台,但小時候很長在榮民之家附近看到這類風格的建物。
甚至還有座籃球場,雖然說郊山總是會見到些奇奇怪怪的設施,但是到底誰會辛辛苦苦帶著籃球來爬山。
石階步道,拾階而上,來到紅龍山。
紅龍山頂是一座水泥座椅圍繞的休息平台,基石在路旁。
紅龍山,海拔140m,林務局控制點。
紅龍山這區域都是稜線上的水泥步道,往西續行,先是經過康福宮,再接去慈佛寺。
慈佛寺旁的平台,也有不錯的展望。此處也是機車可以到達的地方,應該找一天晚上,來這幾個展望點看看夜景。
慈佛寺的後方是蚵殼港山,很近,就轉進去瞧瞧。
蚵殼港山,海拔147m,高速圖根點一顆,又稱鶯歌石山。
接回步道續行,直直地爬上小山丘。
這段路的樹林沒那麼密,視野開闊,應該也是有人定期在整理。
山丘上是一座廢棄碉堡,碉堡旁有鐵皮屋頂的休息亭,大概也是在地某個早起會或登山會弄的。
下方是基隆安樂區,密密麻麻的房屋,把能用的腹地都塞滿了。
準備下切到台2線基金公路,山徑左右兩側的樹上,插著兩支國旗,有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旗,另一支藍白紅水平排列的旗幟,不知道是要代表法國國旗嗎?法國國旗是垂直的藍白紅,荷蘭是水平的紅白藍,但水平藍白紅到是沒有這國旗,曾經南斯拉夫王國是這樣的排列,但是已經滅國了。
經過拉繩地形後,切到公路上。
沿著公路往西走,約莫300m的距離,在鶯歌里(安一路口)公車站牌的牆上,就會再次看到基隆天際線大縱走西段的指標。
先在階梯上席地而坐,吃個麵包果腹。
下半場開始,在民宅聚落中找尋通往後山的路徑,結果走錯,走入阿伯的菜園,好心的阿伯指引我們銜接上正確路徑。
路徑一開始較為雜亂,土路緩緩爬升,往上一段路後就好多了。
穿過幾座電塔,突然覺得哪裡怪怪的,停下腳步,四處張望一下。
原來草叢邊緣處,有隻虎斑貓在盯著我~
平緩處,路徑旁有顆中油190基石,上面掛有定國山的牌子,海拔104m。
往前續行,下到鞍部,再爬上來,又是一座定國山。
真奇怪,兩座定國山,到底哪一座才是正統?
定國山,海拔104m,無基石。
從台2已線的大武崙隧道及大竿林隧道上方走過,緩緩爬升到三角嶺頭山,海拔157m,土地調查局圖根點,樹林環繞,無展望。
基石旁的樹幹上,掛滿指標牌,一路上的山頭都沒有這樣的禮遇。
其中基隆玲瓏鵝這張圖片有點厲害,剛好在山頂的日出或日落或滿月,但我想不出台灣哪一座山景,能看到日出或日落或滿月,前景又有湖水或海水。讓我直接聯想到的,是日本山中湖拍攝的富士山山景。
雖然圖片有點厲害,但用訂書針釘在樹幹上,就是很不應該的行為!
續行,經過陸軍用地界柱的防11、防12、防13基石後,山丘高點有展望可以透透氣。
基隆嶼與協和電廠的三根大煙囪又見面了,基隆港被中和路85巷的社區遮擋住了。
從巨岩側邊下切,腳下立足點的樹根,相互纏繞,盤根錯節。
落差地形後,路徑變得平緩,在雜亂的樹林雜草中,看到一張白色路線圖,畫著一條直線,右邊兩條岔路,但三條線的箭頭都指向墓地,這樣畫到底哪一條是正確的路?我要選哪一條路才不會撞見墓地?
選了最右邊那條,還好一路都沒走進墓地,接著土路轉為碎石路,接上基金一路208巷。
沿著柏油路踢一段,來到大武崙砲台,最後一個山頭。
不一會,穿出樹林,視野打開,眺望從野柳到基隆嶼的海域。
大武崙山,海拔231m,三等三角點。
山頭撿完,回到砲台入口通道,逛個園區收尾。
大武崙砲台與槓子寮砲台一樣,是在日本接收台灣後,依據明治32年(1899年)提出的基隆及澎湖島防禦計畫要領書,為了確保日本與台灣之間的聯絡通暢通,於明治33年(1900年)興建,明治35年(1902年)竣工,鎮守基隆港西岸海疆。
砲台堡壘中央區域是磚造的營舍與彈廠,如今只剩斷垣殘壁,倒是山丘掩體內的營舍很完整。
沿著堡壘外垣,來到步兵防禦砲台用的稜堡,俯瞰下方是情人塔與大武崙澳底漁港。
來到情人塔,造型有如中古世紀城堡的圓塔。站在下方猶豫了一會,腳雖然很酸,卻還是踏上螺旋階梯,到上方看看風景。
離開情人塔,逆時針走環湖步道,北端的老鷹岩,更能完整看到大武崙澳底漁港與大武崙白沙灘。
順著情人湖步道,環湖半圈,從湖南端的觀景涼亭,轉入遊客不走的路徑。
路徑一開始還算寬敞,很快就進入大武崙公墓邊緣,又開始變得雜亂。
最後的最後,路徑一分為二,土路與石階路,最後都會接在一起。
循石階而下,陽光從林隙灑落,讓最後這段收尾變得美好,稍微忘記疲累的雙腳。
石階從邊坡上漸漸降回路面,登山口旁就有7-11與石山站牌,來去便利商店買罐汽水,邊降溫,邊等公車。
大武崙到基隆市區的車程不長,站了幾站便有座位,一坐下就忍不住睡意,打了個盹。醒來有種氣力放盡的無力感,下車就馬上直衝廟口,好好吃一頓。
2023.03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