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昇龍道 Day 3-1:名古屋城.天守の金鯱

幾個月前在台灣買了本介紹百名城的日本100名城公式ガイドブック,內附了一小冊用來蒐集各城章印的日本100名城スタンプ帳,至此開始了這條明知不會有結果,又幻想能制霸百名城的尋訪之路。雖然以前去過的彥根城和大阪城,為了蓋章,假以時日還要再去一趟。這樣隨興蒐集之旅,那麼就從名古屋城開始,這座與大阪城、熊本城,並列日本三名城的雄偉城池。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築城名手加藤清正、藤堂高虎在江戶時代初期興建的城池中,以名古屋城、大阪城、熊本城,這3座城堡最為宏偉,因而有了日本三名城之稱號。離開名古屋市之前,理所當然要排進行程中,朝聖一番。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搭乘地下鐵名城線,從榮駅出發,經過久屋大通,名古屋城就在市役所駅外。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名城線是環狀路線,以紫色為代表色,站內及電車上皆有紫色色帶標示,色系相當柔和。週六上午八點多,人潮出乎意料外的稀少,完全打破日本電車是擠沙丁魚的刻板印象。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市役所7號出口就在名古屋城二之丸外,路口的斜角,是名古屋市役所及愛知縣廳。這兩棟建築主體都是歐式的現代風格,屋簷及屋頂採用和式城堡的樣貌,將和式風格融入洋式,和洋折衷,相當華麗。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沿著名城街園前行,首先經過二之丸的西鐵門 - 大手二之門,而另一端的東鐵門,已經移至本丸,成為東御門的東二之門。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在乾涸的堀溝內,發現守在西鐵門的虎斑貓。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名城街園兩側的櫻花樹,還不到枝枒茂出的季節,其枯黃的枝幹,展現鋪天蓋地的姿態。當開滿紅粉櫻花時,想定美不勝收。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名古屋城,又有金鯱城、金城、柳城、亀屋城、蓬左城等別稱,是座梯郭式結構的平城。

梯郭式的結構是在本丸外圍設置二之丸,包覆本丸的三個面;二之丸的虎口外再配置包覆三個面的三之丸,至於沒有包覆的那一側,就由天險來防衛。築城之時,城的西面及北面是低濕的地形,於是挖掘成外堀,作為護城河防禦。另外,為了補強二之丸這層城郭的防禦,另外在本丸的西面加設西之丸,西北加設御深井丸。

三之丸的 城郭,如今已經不存在了,其位置約為中區三之丸1丁目到4丁目,也就是伏見通、出來町通、外堀通、大津通、名鐵瀨戶線一帶,成了愛知縣廳、名古屋市役所、中税務署、國土交通省中部地方整備局等政府部門中樞地帶。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今日的名古屋城正門在西之丸。
西之丸是主要作為儲存食糧,建物多為米房,但是西之丸的建築物在明治年間多處損壞,逐一拆除。南側的虎口,原本為榎多御門,也於明治期間毀壞,便於明治43年(1910年)將舊江戸城的蓮池御門移建,取代榎多御門,也成了現今的名古屋城正門。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正門在昭和20年(1945年)的二戰空襲中,被轟炸燒毀,戰後才與天守一起重建。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西之丸的梅林開了不少花,陪襯著石垣上的本丸天守與隅櫓。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櫓(やぐら)在戰略上有其意義,可用作武器倉庫、瞭望台,以及弓箭陣地之用。形似正方形的本丸上,在四個角落設有天守及隅櫓,而隅櫓設置在城郭的角落,避免城角成為守方的死角。隅櫓的設計為2層3階,西南為未申隅櫓,東南為辰巳隅櫓,東北為丑寅隅櫓,其中東北隅櫓(丑寅隅櫓)在二戰中被破壞。

西南隅櫓(未申隅櫓),上為菊花紋章的家徽,加強了西面及南面的落狹間。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東南隅櫓(辰巳隅櫓),飾有葵紋家徽,南面及東面的落狹間就與西南隅櫓有所不同。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本丸城墎四周挖有内堀,用壕溝加強對本丸的防禦。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本丸的虎口分別為在北東南三面,南御門為表二之門、東御門為搦手門(又稱東二之門,現為二之丸的東鐵門移設而來)、北御門為不明門。虎口旁的城壁上皆設有多聞櫓,作為武器收納之用。

南御門(表二之門),古稱南二之門,鐵皮包覆的厚重木門,城壁上還保有射擊孔,固若金湯。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踏入要塞堡壘中心地帶,眼前所見富麗堂皇的本丸御殿,相當突兀。一來是木造宮殿的色系,與周遭石垣城壁大大不同,再者是周遭圍繞施工藩籬,正在進行本丸御殿的重建工事。
  • 本丸御殿:http://www.nagoya-info.jp/en/hommaru/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重建計畫自平成21年(2009年)開始,第一期工程及第二期工程在平成25年(2013年)5月與平成28年(2016年)6月開放,第三期工程預計平成30年(2018年)完成,即全面公開。

本丸御殿在二戰中遭受美軍轟炸,與天守的命運相同,遭到燒夷彈燒毀。好在本丸御殿內珍貴的障壁畫,已先一步搬移他處,得以保留,今日才能再次於世人面前展現當年的風華。由於保存下來的文物皆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因此入內參觀,必須脫鞋,背包或隨身物品必須存放置物櫃,避免文物及建築發生碰撞。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本丸御殿原本是尾張國藩主的居所,後來作為將軍上洛時的中途居住之處,藩主則居留在二之丸。所謂的上洛,即是兵力堅強的大名(地方藩首),集結大軍前往京都表明地位的過程。天皇也藉由這樣的招見,來安撫這些擁兵自重的大名。而京都別名洛陽,大軍開往往京都的過程,便稱為上洛。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走進第一期開放的玄關與表書院,這裡是藩主接見臣子、武將、貴賓的地方。玄關的一之間、二之間、三之間是來訪者拜謁藩主時等待停留之處。

金碧輝煌的障壁畫(ショウヘキガ),讓人嘖嘖稱奇,看得目不轉睛。光線在金箔上閃耀,讓老虎更加栩栩如生,氣勢逼人。老虎在戰國時代,有武將神勇無畏之意,讓來訪者在等待之時,被這威嚇的氣勢震懾。

玄關・一之間:竹林豹虎圖,仔細一瞧,虎群中倒是有幾隻豹陪襯。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玄關・二之間:竹林豹虎圖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表書院是藩主正式謁見來訪者之處,在江戶時代稱為大廣間。表書院的天花板也與玄關有所不同,從竿緣天花改為方格天花。障壁畫一改風格,房內圍繞著春櫻為景的櫻花雉子圖與松楓禽鳥圖,以及初夏的麝香猫圖,呈現柔和的春夏風情。

表書院・三之間:麝香猫圖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表書院・一之間:松楓禽鳥圖、櫻花雉子圖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上段之間是藩主的居住處,繪飾更是華麗,顯示藩主的尊貴與非凡。

表書院・上段之間:松竹禽鳥圖、 芙蓉・杜若・水仙・葡萄圖、花卉鶺鴒流水圖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名古屋城的本丸御殿,富麗堂皇,與京都二條城的二之丸御殿,成為日本傳統建築的雙璧。這些障壁画皆是由慶長19年(1614年)的狩野派繪師繪製,若昭和20年(1945年)沒有發生名古屋大空襲,或許就能保留更多國寶級名作,也更期待未來對面所和上洛殿的開放,呈現更多文物。

本丸內也發現平成元年(1989年)為世界設計博覽會所設計的人孔蓋。昨晚在市區內看到的人孔蓋,正中間兩隻鴿子是代表名古屋市徽"丸八",眼前這款是呈現名古屋城的天守。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本丸上的另一個重要據點,就是位在西北隅的天守,整座城池的靈魂之處。名古屋城的天守屬於連結式天守,以多聞櫓廊道來連結大天守與小天守。建築本身則是層塔型天守,由下層往上層規律的遞減堆積,屋簷上有著兩側凹陷、中央凸出的弓形唐破風,以及三角形的千鳥破風的裝飾部件。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最早的天守出現在室町幕府的第15代將軍 - 足利義昭,建於自己的御所 - 室町第,當時稱為天主。除了天主外,另外也有殿主、殿守的稱呼。直到織田信長在岐阜城增建一座天主,並稱其為天守,才有了天守一詞出現。明治維新之後,天守才廣泛稱為天守閣。

天守是一座城池的象徵,初期的功能是作為瞭望、指揮的中心,也是攻城戰的最終防御。而從織田信長平定近畿一帶後,天守逐漸演變成代表權力的象徵,以色彩華麗又顯眼的建築物,讓臣子平民從遠方就能望見。名古屋城就是在後面這時期誕生,而兵庫縣的姬路城,乃是這時期的巔峰。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名古屋城天守完成於慶長17年(1612年),歷經333年,躲過群藩割據的戰事,也無險地避開明治6年(1873年)頒布廢城令(全国城郭存廃ノ処分並兵営地等撰定方),成了未被拆毀的60餘座城池之一。甚至從明治24年(1891年)震央在鄰近岐阜、最大震度7的濃尾地震中倖存。然而,卻躲不過昭和20年(1945年)名古屋空襲的戰火烈焰,同個時期,也失去了水戸城、大垣城、和歌山城、岡山城、福山城、廣島城。

經過歷史的洗禮,僅存12座天守完好保留至今。
.5座列為國寶:
    兵庫縣姬路市姬路城 / 長野縣松本市松本城  / 愛知縣犬山市犬山城 /
    滋賀縣彥根市彥根城 / 島根縣松江市松江城

.7座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產:
    青森縣弘前市弘前城 / 福井縣坂井市丸岡城 / 岡山縣高梁市備中松山城 /
    香川縣丸龜市丸龜城 / 愛媛縣松山市伊予松山城 / 愛媛縣宇和島市宇和島城 /
    高知縣高知市高知城

昭和29年(1954年)名古屋市民發聲募資再建天守的基金,昭和32年(1957年)為了慶祝名古屋實行市制,天守開始進行重建。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我們從石垣的部分進到小天守閣的地下一階,再以橋台連結到大天守閣。入口第一眼所望見,是1:1比例的金鯱模型展示。鯱是名古屋城的的著名標誌。鯱是傳說中虎頭魚身、尾鰭朝天、背脊多刺的生物,傳聞牠會噴水救火,打從織田信長開始將鯱安置於安土城天主閣後,才開始普及。

同樣在天守頂上設有金鯱的,還有大阪城及江戶城,但是江戶城的天守已經在明曆3年(1657年)的明曆大火燒毀,僅剩下天守台,目前正在規劃重建。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IMG_9990

IMG_9995

一樓的名古屋城全域場景模型,展示天守、本丸、內堀、二之丸、御深井丸、西之丸、外堀、三之丸,城郭由內到外的模樣。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本丸御殿的障壁畫、刀劍等重要文化財,也展示於此。牆上另有展示天守閣遭到大火焚燒的歷史照片,金鯱也因此燒毀。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名古屋大空襲中,昭和20年(1945年)5月14日,遭受B-29超級堡壘轟炸機的第三次轟炸。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尚未損毀前的本丸御殿空照圖。
IMG_0008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名古屋城興建之時,找來20位大名協助建造,繪製名古屋御城石垣繪圖,區分各個大名的擔當區域。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走入3樓,一邊是城下町的街道,平民百姓的生活場景;另一邊是本丸御殿內的藩主の間與御用部屋,兩邊形成極端的差異與對比。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消防用取水設施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4樓展示鎧甲、頭盔等武器及防具。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5樓展示城池石垣的石材搬運方式,以及名古屋歷史。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戰國時代出身於名古屋城的三英傑: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實物大小的金鯱,歡迎試乘。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在天守閣與城樓屋脊上,都可見到鯱的終影。城樓上的鯱,大部分直接以陶製作,燒製成鯱瓦的裝飾瓦。用於天守閣上的鯱,材質以木頭為底,由真木進行雕製,外層包上鉛版,再包上唐銅板。島根縣松江市殿町的松江城天守閣的鯱,為現今最大的銅鯱,長度為2.08公尺。唐銅板也會由青銅替代,像高知縣高知市的高知城,天守閣就是青銅製的鯱。

唐銅板外層再貼上金箔,稱為金鯱。慶長17年(1612年),名古屋城天守竣工之時,用了1940枚純金的慶長大判,約215.3公斤的黃金,打造出一對高2.74公尺的雌雄金鯱。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名古屋城的金鯱,曾在享保15年(1730年)、文政10年(1827年)、弘化3年(1846年)遇到藩政財務惡化,便將鯱鱗的金板重新鑄造,使金的純度下降。

尾張藩主德川慶勝加入倒幕,成了御三家中唯一與幕府對立的親藩。於明治4年(1871年),將金鯱獻給明治政府,提出拆除名古屋城的要求,最後,當時的參謀本部長 - 山縣有朋決定保留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至此,金鯱改由東京宮內省保管。隔年,雄鯱就接續在東京、石川、大分、愛媛的博覽會展出;雌鯱則於明治6年(1873年)前往維也納世界博覽會展出。雌雄金鯱到了明治12年(1879年)才回到名古屋城的大天守閣。

江戶時代建造的金鯱中,保存期間最久的是名古屋城的金鯱,在昭和20年(1945年)的空襲中被炸毀。戰後,損毀的殘骸由駐日盟軍總司令(GHQ)接收,然後移轉給最高財政機關的大藏省,昭和42年(1967年)才歸還名古屋市。如今的金鯱是於天守重建的同時,由大阪造幣局將其復原,雄鯱高度變成2.62公尺,雌鯱為2.57公尺,金的使用重量僅有88公斤。

於博覽會展出時的金鯱模樣。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來到7樓的天守閣展望室,四周一覽無遺,一片寬闊。遠方名古屋駅附近的高樓,倒是突兀了些。放眼望去,周遭沒有比名古屋城更搶眼的建築了。

東面展望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北面展望
IMG_0041

北面名城公園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北面展望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西面展望,緊鄰外堀的建物,是房價相當不斐的威斯汀名古屋城堡大飯店(The Westin Nagoya Castle),享受城景第一排。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西南面展望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西南面展望,名古屋駅周遭高樓。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西南面的西之丸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天守閣展望室中央的紀念品店來來回回看了好幾遍,想買的東西實在太多,索性蓋個登閣紀念章,代表一切。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本丸北側的虎口為北御門 - 不明門,走出門外抬頭仔細一瞧,能發現另一項防禦工事 - 剣塀。由於本丸的西北側,於是在連結大小天守閣的西側橋台上,以及北側的不明門,將尖銳的槍蕊植入櫓台,防衛敵人侵。
IMG_0053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大明門外,右側有條狹窄的道路,穿過塩蔵構,通往東御門 - 搦手門(現為二之丸的東鐵門移設而來)。由於這區域正在進行工程,不對外開放,也無緣一睹塩蔵構的模樣。暗自猜想,塩蔵構應該是存放鹽的設施,畢竟鹽在戰國時代是生活必須品,也是貴重品。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東御門 - 搦手門,又稱東二之門。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本丸東側虎口的設計,是一個内枡形虎口,因此分為內外兩座門,面對城外的搦手門是東二之門,城內的內門是東一之門。東一之門則是在二戰的空襲大火中燒毀,沒有進行重建。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北側大明門外,便是西北側的御深井丸。當年天守燒毀後,原本的基石就移放於此展示。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回望大天守閣的基台,一顆顆基石緊密堆疊,不驚讚嘆,工程之浩大。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天守基石旁,還展示了石棺式石室,這就跟名古屋城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由民間人士捐贈,放置於此。

這石棺可以追溯到西元300~600年的日本古墳時代,在日本島根縣松江市山代町団原,因受到朝鮮半島古墳的影響,西元500~600年開始出現這種橫穴式石室。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御深井丸的西北隅櫓,二之丸、西之丸、御深井丸這三個第二層防禦中,唯一剩下的隅櫓,也稱為戌亥櫓。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由於西北隅櫓是以清洲城天守做為藍本,所以也稱作清洲櫓。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一旁的乃木倉庫,是名古屋市內最古老的磚砌(煉瓦式)建築。僅僅一層樓的平房設計,以及建材工法,與四周相當格格不入,原因是,這棟建築物在明治初期才興建。

明治5年(1872年),日本陸軍東京鎮台第三分營即配置於此。鎮台為明治政府的陸軍兵力單位,明治4年(1871年)實施鎮台制後,全境分成6個鎮台:仙台鎮台、東京鎮台、大阪鎮台、熊本鎮台、名古屋鎮台、廣島鎮台,規模相當於現在的師團。

明治7年(1874年),三之丸全域移管給陸軍省,這棟建物就作為彈藥庫使用。相傳乃木倉庫是以陸軍大將 - 乃木希典來命名,但是卻未被證實。
二戰期間,本丸御殿的障壁畫就收藏於此,躲過戰火的摧殘。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除了西北隅櫓與乃木倉庫,有一大半區域被用作木材加工場,用來切割修復本丸御殿所需的木材。然而,御深井丸的旅客相當少,畢竟最熱門的區域還是天守閣,不過御深井丸倒是能仰望金鯱樣貌的少數地點之一。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御深井丸與西之丸之間,以外堀相隔。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城內不少Cosplayer,主題都與戰國脫不了關係,服飾相當華麗。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最引我目光的,莫過於裝扮成兔子武士的這位。戴著兔兔頭套,自忙自地架好腳架,跑到鏡頭前擺好姿勢,再跑回相機後觀看拍攝成果。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看到他笑咪咪的頭套,心情也跟著愉快起來。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名古屋城的起源,能夠追溯到在二之丸內的那古野城跡,也串連了尾張三英傑的關係。

戰國時代室町幕府駿河國的今川家第7代當主 - 今川氏親,也就是小田原城藩主北條早雲的外甥,為了將尾張作為鞏固勢力及向外擴張的基地,於大永年間(1521年~1527年)在熱田台地(名古屋台地)的西北端築起柳ノ丸城。

繼承愛知郡柳ノ丸城的今川氏豊,卻在天文元年(1532年),被尾張國海東郡勝幡城的織田信秀擊敗,奪取城池後改名那古野城,而勝幡城便交由家臣武藤雄政來管理。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攻下那古野城兩年後,信秀的嫡長子 - 織田信長在那古野城出生,生於天文3年(1534年),歿於天正10年(1582年),也有學者認為是在勝幡城,但以那古野城的可能性較高。隨著信秀的勢力擴張,相繼拿下尾張國愛知郡的古渡城及末森城,便將那古野城交給信長,自己則移至古渡城主理政務。此時,為了尾張的統治權,織田一氏也陷入主家宗家的鬥爭局面。

信秀因病逝世後,信長與叔父織田信光聯手,在天文24年(1555年)的清洲之戰將織田信友斬殺,結束內鬥,統一尾張國。信長依照約定,將古野城交給叔父信光,自己則將據點移到奪取而來的春日井郡清洲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清洲城在信長的大幅增築下,成為了織田家的本據城。此後,攻下美濃國、提出天下布武(天の下、武を布),以武家的政權來支配天下。在永禄10年(1567年)將攻下的葉山城城下町的名稱,從井之口改名為岐阜,並將居城從清洲城移至岐阜城。而後,以擁立足利義昭成為接任幕府將軍的名義開始上洛,爆發上洛之戰,也成了戰國時代唯一一位完成上洛的大名。

足利義昭順利成為幕府將軍,但是京都已在信長的掌控之下。義昭利用為了消弭信長的勢力,便利用信長四處爭戰的機會,向各地大名發出討伐信長的要求,形成了"信長包圍網"。包圍網直到元龜4年(1573年)甲斐國的武田信玄病逝,才漸漸瓦解。而第三次包圍網也在天正6年(1578年),上杉謙信的驟逝下失敗。

在這期間,信長往返京都和居城岐阜城,便修築位在中途又濱臨琵琶湖的安土城,於天正4年(1576年)將居城從岐阜城遷往安土城。

打從永祿5年(1562年)就與織田信長締結締、建立清洲同盟的松平元康(德川家康),隨著織田信長四處征戰。眼看武田家及上杉家的勢力削弱,信長一統天下的目標不遠了,卻遭到家臣 - 明智光秀的叛變,夜襲投宿在京都本能寺的信長,信長焚死,其兒子織田信忠也被剷除。安土城遭受織田信雄放火燒毀,日本史上第一名城就此消失。那古野城也就在天正10年(1582年)的本能寺之變後廢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豐臣秀吉,生於天文6年(1537年),歿於慶長3年(1598年),年幼時的名字為日吉丸,出身於尾張國愛知郡的農家。最初是以木下藤吉郎的名字,在今川氏之下的松下之綱擔任家臣。今川氏凋落之後,以打雜男樸(小者)的身份,成了織田信長的家僕。秀吉結婚後從妻姓,改名為名為木下秀吉。

秀吉在織田信長手下,可說是一路平步青雲,從幫信長拿草鞋的家僕,到元龜元年(1570年)第一次信長包圍網的金崎之戰中,成了保護信長安全撤離的殿後軍一員。同年,秀吉在姉川之戰建功,信長賜予苗字"羽柴",稱為羽柴秀吉。

本能寺之變發生的那一年,四國、北陸、北信濃、上野,都還陷在戰事之中。倒是消滅了駿河國的武田氏,信田將駿河的領地交給德川家康,並指派明智光秀在安土城負責答謝及招待家康。由於攻打備中國高松城的羽柴秀吉發出增援需求,信長隨即變解除光秀的接待職務,並命其前往援救。沒想到卻進軍京都,突襲本能寺。

光秀派使者向正在與秀吉對峙的毛利輝元,卻被秀吉搶一步攔截。在毛利輝元不知情之下,斡旋議和,率領部隊在10日內,急行軍200公里回到京都。秀吉一路拉攏信長舊屬,討伐明智光秀,爆發山崎之戰(又稱天王山之戰),大敗措手不及的明智光秀,也乘機控制京都一帶。如此迅速的行動,被稱為中國大返還(中国大返し),或備中大返還。

天正11年(1583年),秀吉興建了大阪城,成了秀吉的居城。秀吉原本覬覦的是征夷大將軍一職,以掌握實權、統領各地武士、號令天下,但由於遭到信長流放的最後一任征夷大將軍 - 足利義昭,不願意收秀吉為猶子,秀吉只好將目標轉移至關白。天正13年(1585年),秀吉讓前任關白 - 白近衛前久任自己為猶子,逼迫時任關白 - 二條昭實讓位,以就任關白。甚至為了攏絡德川家康,利用聯姻關係將妹妹 - 旭姬嫁給家康,也讓家康向自己稱臣。天正14年(1586年),天皇賜姓豐臣,成了豐臣秀吉。

天正18年(1590年)的小田原之戰,秀吉率領大軍包圍小田原城,北條氏敗亡。期間豐臣秀吉下令伊達家派兵協助攻打小田原城,然而伊達政宗欺騙秀吉,部隊延遲出發。原本秀吉有意將伊達政宗處死,政宗和部下全身穿著白色裝束,自動請降以表忠誠和謝罪,獲得秀吉原諒。至此,一統天下的大業,已經完成。

之後,秀吉將關白讓給了外甥豐臣秀次,改自稱太閤。一直到今日,太閤始終是豐臣秀吉的專稱。

後期開始入侵朝鮮,以進攻明朝。但多次進軍,朝鮮在明朝的支援下,攻勢終究受阻。在慶長3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突然逝世,日軍才逐漸從朝鮮撤軍。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稱霸日本的時代,稱之為安土桃山時代,這是以他們的居城 - 安土城及桃山城(伏見城)為名。之後則是德川家康的江戶幕府時代,直至明治維新才結束。

德川家康出生於三河國的岡崎城,生於天文11年(1543年),歿於元和2年(1616年) ,幼名松平竹千代。松平氏所領的三河國,夾在勢力強大的兩個大名之間 - 尾張的織田氏,以及駿河的今川氏之間,以致竹千代,從小就被送到織田家當人質,而今川氏打敗織田氏後,又被今川氏奪去作人質,以控制岡崎城,且改名為松平元康。

直到永祿3年(1560年)的桶狹間之戰(桶狭間の戦),織田信長擊退擁有駿河、遠江、三河的東海道大名 - 今川義元,使得今川氏勢力沒落。效力於今川氏的松平元康,仍不斷出兵騷擾織田氏,識到今川氏敗亡後,與織田信長締結清洲同盟的軍事同盟,再次改名為松平家康。更在永禄9年(1567年)稱自己是清和源氏及新田氏的後裔 - 得川氏,改名為德川家康。

信長與家康之間的結盟,是戰國時期維持時間最長的盟約。天正10年(1582年)的武田征伐後,甲斐、信濃、駿河、上野諸國劃入織田信長的勢力之中,其中駿河國贈與給德川家康。3個月後發生本能寺之變,信長的死訊陸續傳到各國,引發武田舊領的反叛,各國陷入暴動危機。當時家康正在攝津國、河內國、和泉國交界的堺市,在服部半藏與茶屋四郎次郎的協助下,穿越伊賀返回三河,免於危難,後稱神君伊賀穿越(神君伊賀越え)。

本能寺之變後,羽柴秀吉迅速趕回京都,擊敗明智光秀後,成為最具威望的織田氏家臣。但是織田信長的次子 - 織田信雄,與德川家康聯手對抗,使秀吉在小牧·長久手之戰中挫敗,秀吉轉而採取議和的外交手段,利用聯婚手段使家康臣服。最後,德川家康還是向秀吉稱臣。

關白豐臣秀吉在攻下小田原城、統一日本之後,德川家康轉封關東,改建江戶城為居城。豐臣秀吉病逝,6歲的豐臣秀賴繼承,並由眾家臣負責輔佐。由於其他老臣漸漸對家康心生不滿,便在慶長5年(1600年)於美濃國關原地區爆發了"決定天下的戰爭(天下分け目の戦い)"的關原之戰(関ヶ原の戦い)。

關原之戰,德川家康取得了統治權,成為了霸主。慶長8年(1603年)家康創立德川幕府,就任征夷大將軍。慶長19年(1614年),家康下令各諸侯準備攻擊大阪城,於隔年,在大阪夏之陣中,德川軍取得勝利,豐臣秀賴切腹自盡,豐臣氏正式滅亡。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清洲城為尾張國的政治中心。關原之戰後,德川家康與豐臣氏的關係緊張惡化,尾張國成了雙方對峙的東海道一大防衛線。然而,清洲城的規模不足以容納大規模的軍隊,臨近五条川的地勢地窪,常受到洪水襲擊。於是,家康從名古屋、古渡、小牧中挑選了名古屋,建立新城,並且遷府名古屋城。

慶長15年(1610年)、發出天下普請,號召築城名手,召集20位大名前來協助興建,負責石垣工事,清洲城則被作為名古屋城的築城材料。
.20位大名及居城分別為:
前田利光 - 金沢城 / 金森可重 - 高山城 / 浅野幸長 - 和歌山城 / 池田輝政 - 姫路城 /
生駒正俊 - 高松城 / 蜂須賀至鎮 - 德島城 / 山内忠義 - 高知城城 / 加藤嘉明 - 松山城 /
福島正則 - 廣島城 / 毛利秀就 - 萩城 / 細川忠興 - 小倉城 / 竹中重利 - 高田城 /
木下延俊 - 日出城 / 稲葉典通 - 臼杵城 / 毛利高政 - 佐伯城 / 黒田長政 - 福岡城 /
寺澤廣高 - 唐津城 / 鍋島勝茂 - 佐賀城 / 田中忠政 - 柳川城 / 加藤清正 - 熊本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本丸東邊的内枡形虎口內,搦手門 - 東二之門對面的巨大石塊,傳聞加藤清正接到修築天守閣石垣的命令後,率眾拉至天守閣,因而有清正石之名。但其實此處是由黑田長政擔當,非加藤清正,而清正石僅是一個通稱建物中殘留的巨石的通稱。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由於名古屋城的規模巨大,又由多位大名一同建築,為了避免彼此搞混運來的石頭,除了繪製名古屋御城石垣繪圖,區分各個大名的擔當區域,在石材上也會雕上刻文,以免錯拿引起不必要的爭分。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内堀的壕溝已經乾涸無水,名古屋城採用的是平底面的箱堀。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二之丸庭園內有清正石率眾拖曳巨石的雕像。另外從加藤清正石引きの図也可以發現,加藤清正是站在巨石上引領搬運。重上加重,底下的勞役肯定不是滋味。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庭園另一個事件遺跡,已經是江戶幕府末期關於倒幕派與佐幕派的事件,發生於慶應4年(1868年)大政奉還後,尾張國第14代藩主徳川慶勝收到天皇的勅書,對麾下佐幕派進行鎮壓,斬首多名重臣及藩士。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自慶長15年(1610年)開始築城,兩年後竣工,從此成了幕府御三家 - 尾張德川家的居成,至今已超過400年的歷史。中間雖然歷經戰火摧殘,重建後被歸類為外観復元天守,其規模仍是讓人讚嘆不已。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附帶一題,二之丸廣場每天都會有名古屋武將隊的成員輪流出陣與民眾互動。扮演的武將有戰國三英傑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還有加藤清正、前田利家、前田慶次,他們都是尾張國與三河國,都在現今的名古屋市內,也都是君與臣的關係。

我們望見廣場上大排長龍的名眾,起初還以為是時代劇的演員來此扮粉絲見面會呢。很幸運,星期六這天是由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出陣,現場熱鬧非凡,當地人比遊客更熱衷於與他們合照。

名古屋おもてなし武将隊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借用Celia的照片,D3-1 名古屋城。新幹線)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借用Celia的照片,D3-1 名古屋城。新幹線)

一圈逛下來,肚子也餓了,離開名古屋城前,合掌村錯過的章魚燒,可不能再次錯過。點了份柚子胡椒口味的章魚燒,在戶外展示募捐的金鯱旁,慢慢享用。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借用Celia的照片,D3-1 名古屋城。新幹線)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當然不忘在西之丸內的綜合案內所,蒐集百名城的章印。第一座城池,名古屋城,拿下~
2016.02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

2016.02

Day 1 日本昇龍道:名鐵名古屋.新特麗亞中部國際機場.昇龍道高速巴士券
Day 1 日本昇龍道:雪花飄飄.來去合掌造り集落(合掌村)住一晚
Day 2 日本昇龍道:灑粉補雪的合掌村.荻町城跡.三間小屋
Day 2 日本昇龍道:飛驒小京都.繪卷般的高山市三町
Day 2 日本昇龍道:榮.名古屋電視塔.Oasis 21
Day 3 日本昇龍道:名古屋城.天守の金鯱
Day 3 日本東海道:進擊.東海道新幹線.喵喵小田原城
Day 3 日本東海道:箱根周遊之箱根登山鐵道.箱根湯本.樂樂近道
Day 4 日本東海道:箱根周遊之箱根登山鐵道.宮之下.富士屋
Day 4 日本東海道:箱根周遊之箱根登山纜車.大文字明星岳
Day 4 日本東海道:箱根周遊之箱根空中纜車.箱根海賊船.箱根山戰爭.殘念大湧谷
Day 4 日本東海道:箱根周遊之蘆之湖遊覧船.駒之岳索道纜車.箱根神社
Day 5 日本東海道:JR東日本.Super View 伊豆舞孃.超景踊子號(スーパービュー踊り子)
Day 5 日本東海道:皇居.江戶城.東京駅
Day 5 日本東海道:夜色.東京鐵塔.淺草寺
Day 6 日本東海道:隅田川.淺草寺.日暮里.京成電鐵Skyliner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