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無聊又不知道要做什麼事情的週日,上網查著台大銀杏變黃的狀況,沒想到遲了幾天,黃葉都掉的差不多了,殘念!無意間看到城門的資料,就決定輕鬆晃一圈這個從清光緒10年竣工(1884年)到日明治33年(1900年),存在不到30年的臺北府城。
以現在的規模來看,當年的臺北府城一點都不大,範圍就是現在的忠孝西路、愛國西路、中山南路,以及中華路一段。府城內的重要建築幾乎都已經不存在,部分欽差行臺、臺北府署的兩頭石獅、急公好義坊、黃氏貞節牌坊,就連城牆遺跡都沒得見!想看城牆的建材只能去看台北監獄的遺跡,那時的南北兩端圍牆就是用臺北府城圍牆當作石材所建造而成。就連城門也只剩下北門保有原汁原味,其他城門皆整修改頭換貌。
只好幻想沿著當時的城牆走一圈,要走真正的圍牆,只剩下恆春古城了。
原本上午還不錯的天氣,到了下午就變天!這雲始終不太安分,三不五時就滴幾滴雨,灰淒的讓我連快門都沒興致按。
走出宛如巨型迷宮的台北捷運地下街,一眼就看到台北車站,好歹車站也是一個城市的門面,看上去總是有種歷經蒼傷又髒兮兮的感覺。忠孝西路也弄了好幾十年,也是還沒有搞定混亂的局面。
忠孝西路轉入中山南路,這個交叉口有個特別之處,那就是台灣公路原點,也就是台1線、台1甲線、台3線、台5線、台9線的共同起點零公里處。但是天氣不好,改天再來拍。
雖然圍牆內的古蹟大多都不存在了,但牆外周遭還是保留許多特色古蹟。交叉路口就有一座有著巴洛克式風格、拜占庭式圓盤頂及曼薩爾屋頂的監察院。
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臺北府城東門為景福門,城內正對著總統府,城外正對著張榮發基金會,其前身為國民黨黨部。民國55年(1966年),國民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理由,將原有的城樓改建,採用中國大陸北方宮殿式城樓建築,將東門、小南門、南門改建成現今的模樣。
原國民黨黨部旁邊旁邊,隔著信義路一段,就是關著大軍閥的自由廣場,原名中正紀念堂。 現在則有絡繹不絕的遊客,絕大多數的大陸遊客,來看看這位當年在五嶽三江、雄關要塞中竄逃,最終錯失大陸江山的蔣委員長。
國家圖書館前的林蔭,幫忙遮了點雨,交錯盤旋的樹身,道盡了歲月。
比起車來攘往的中山南路,轉進愛國西路後顯得特別肅靜,也許是這裡為某些達官顯要的住處。拿著相機在這條路上亂晃,難免受到便衣員警及站哨員警的眼神關注。
臺北府城南門為麗正門,也稱為大南門。據記載,『麗正門石額四周採用螭龍圖案,與其它城門均不同,屋頂型製為四面屋坡的屋頂上,再加依層屋頂的「重簷歇山式」,顯得較為華麗壯觀。』,反正都已經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被統一格式化了,也看不出來與其他城門的不同之處。過去風采的模樣,只能在史料中追憶!
南門的對面是台灣菸酒公司,原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是由森山松之助設計,中央尖塔的紅磚建築,上有勳章式的裝飾,為華麗的巴洛克風格。
同一條路上,當年漳州人聚集板橋,進城為了避開泉州人勢力集結的艋舺,避開西門則要繞道較遠的南門,於是由板橋富商林家出資,自行捐建小南門,又稱重熙門,成為板橋、中和進城的孔道。
中華路一段上的西門,又稱寶成門,因為此地為商業繁榮之區,城樓原華麗的雙層閣樓建築,但明治38年(1905年)以實施市區改正計畫暨下水道敷設,遭日本政府拆除。如今僅留「寶成門舊址」石碑一座。
中華路一段與忠孝西路的轉角,為台北郵局,原臺北郵便局暨臺北電信局廳舍。
對面為臺北府城的正門,北門,又稱承恩門及大北門,為目前唯一保持原貌的城門。
北門之所以躲過被整頓市容、符合觀光而格式化的命運,就是城門外的那座忠孝橋。原本是連城門都沒了,為了建橋要拆城,但在學者的極力爭取下,橋轉彎了,讓城門繼續淹沒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
臺北府城不到一個下午就晃完了,沒有城牆倒是失了點感覺,少了點什麼。未來還是希望能到西安及洛陽,雖然聽說也修建過,但還是想走在當年的長安城及洛陽城上,體驗感受古城的壯闊雄渾。
2014.01
訂閱:
張貼留言
(
Atom
)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