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推薦一座一天來回的小百岳,那在我心目中就肯定是苗栗南庄鄉獅山村的獅頭山,不論山景或人文,真的是夠特別。山徑穿梭佛教與道教的廟宇,就像日本的Powe Spot一樣,藉由到能量景點走走,為自己再充電。
作為北台灣最大的佛教與道教的名山之一,停車場自然很大,可是只要稍微晚到一點,還是會找不到車位。摸黑開車出發,在苗栗市區吃完早餐,直奔勸化堂停車場。
停車場起登,一旁有座踩球的石獅,第一次看到塗上亮麗色彩的石獅,以往都是石頭原色。
扶手上有佛教法器的經輪,還記得11年前來,連扶手都沒有。
爬獅頭山有點像在遊戲闖關,第一道紫陽門,進入古寺廟群的入口。
相傳清光緒末年,一位大嵙崁(現今大溪)的商人 - 邱普捷,原本是在南庄從事抽藤及熬樟腦,在發現獅岩洞後,結庵禮佛,成了獅頭山佛境的開山始祖。從此之後,各地僧尼陸續前來,在山岩下鑿洞為寺,漸漸形成寺院羅列的盛況,讓獅頭山成了清靜莊嚴的聖地。
蜿蜒的中港溪,往上游走去便是南庄。
首先是主祀地藏王菩薩的輔天宮,是獅頭山寺廟群中,唯一沒有貼著岩壁建造的廟宇。
輔天宮前的廣場,已經有早起的阿公阿嬤,揮舞著木劍練身子。
輔天宮內供奉著一個特別的日本警察牌位,名為廣枝音右衛門。他出身於日本神奈川縣足柄下郡(現今的小田原市),在退伍後考上台灣總督府的巡查,來到新竹州新竹警察署任職警部補,先後派往大溪郡、大湖郡、竹南郡。二戰太平洋戰爭擴大後,他被指派為巡查隊隊長,率領2000位台灣青年組成的海軍巡查隊,前往菲律賓協助抵禦美軍。
美軍登入馬尼拉後,日軍節節敗退,形勢無法逆轉,最後收到全員玉碎,與美軍同歸於盡的命令。然而,廣枝音右衛門抗命,暗中與美軍談判,對巡察隊指示向美軍投降,保全台灣隊員的生命,自己承擔抗命責任,舉槍自盡。倖存回到台灣的隊員,將廣枝音右衛門的牌位供奉在勸化堂的輔天宮,時至今日,廣枝家遺族及隊員後代仍每年來此祭祀。
看了這個還在進行中的故事,莫名感動,即使在最混沌的時刻,人性還是有光輝的一面。
循著輔天宮旁的階梯而上,便是勸化堂。

清虛門是獅頭山的第三山門,剛剛的紫陽門是第二山門,第一山門是南天門,在車道上的牌樓,開車就直接穿過了。
勸化堂與獅岩洞的元光寺,並稱為獅頭山開山祖廟,明治34年(1901年)建立,堂殿依山而建,利用天然岩洞築成,部分廟身嵌入山,被譽為靈山首剎。
堂前搭起繽紛的棚子,不知什麼活動即將舉辦。
勸化堂右進左出,這側的山門是道德門,前往下一關。
登山步道正式開始,一路石板階梯,在鬱鬱蒼蒼的綠林中,緩緩延伸。
獅山大石壁,陡峭壯觀,上面刻有「即心是佛」,由臨濟宗第40代傳人 - 圓瑛法師在民國19年(1930年)來台參訪時,於獅頭山時所提。
大石壁之後的階梯突然拔起,變陡了些,不過石板段差還是一樣小,要大家小步慢行,放空心思,莫心急似的。
上稜線,望月亭旁的石碑是新竹縣與苗栗縣的縣界界碑,刻著新竹縣界的這面是新竹,背面則是刻有苗栗縣界四字。
迴轉180度,通往山頂的最後一段路在身後,多年沒來,都忘了這回事,差點錯過。
一路平緩來到末端的氣象監測及通訊中繼站,繞過去就是獅頭山山頂。
獅頭山,海拔491m,三等三角點。
山頂僅有西北面有一小開口,其他方位都被樹叢遮蔽。西北望去是竹南鎮以南,以及中港溪出海口,海岸線外插了滿滿風電的離岸風機。
回到望月亭,涼亭旁的小吃店都沒開,或許是我們太早來了,那就繼續往前走吧。
接著來到元光寺,就是獅頭山上最早的佛剎,也就是當初邱普捷利用天然岩洞打造的獅岩洞,建於光緒21年(1895年),寺內祭祀觀世音菩薩與釋迦牟尼。
往前走了一小段,銜接到道路的部分,後半通往獅尾山,但時間的關係,原路折返。
回到元光寺,大吃一驚,原來從這角度才能看出鑿山而建的雄偉,與日本京都清水寺有幾分神似。
下山,大石壁區較陡,老人家居多,就開始塞車囉。
慢慢回到勸化堂,輔天宮的正殿與兩側祿位廳,比勸化堂的正殿規模還要大,屋脊上做工精美的交趾陶,相當有看頭,由上往下俯瞰,又是另一番美景。
在員工福利社前的通道,可以眺望大石壁與獅頭山頂,另一側的餐廳,員工正忙進忙出,因為中午用餐時間快到了,本堂的素食餐廳每天都準備三餐,據說有六菜一湯,免費提供給前來的遊客與信眾。
回到停車場,繼續往下走去。
岔路,往上的階梯是通往超昇寶塔,可再接回停車場;往下接到縣道124的大馬路上,也就是獅山古道的起點。
繼續循階梯而下,雖然這段路都沒有遇到其他人,不過路徑都整理得很好,連蜘蛛絲都沒有,可見平時都有人在顧。
清境橋上的石獅,不知是風化,還是刻意為之,外型相當的圓弧,一端是石獅,另一端是石象,於大正9年(1920年)建造。
不一會,經過獅頭岩,岩上刻著「同登佛境」的大字,由日治時期擔任勸化堂住持 - 中華茂峰所題。在日治時期,獅頭山的眾廟宇納入日本佛教曹洞宗管轄,後來皇民化運動中,推行了寺廟整理運動,又稱神佛升天政策,藉此拆除合併台灣的傳統寺廟,限制寺廟祀神的數量,不過這項政策並沒有對這裡造成太大的影響。
來到步道口,這裡有座山門,山門正面有著獅頭山的大字,上面有個葫蘆的造型。山門建於昭和15年(1940年),當時為了慶祝皇紀2600年,也就是日本神話中第一代神武天皇即位至今的年份。
山門旁的立柱,還留有曹洞宗的刻字。
台灣好行獅頭線的獅頭山站牌就在山門旁,然而,在日治時代要前來獅頭山,必須利用中南輕鐵公司(後來的展南拓殖株式會社)用來運輸煤炭與糖等等的輕便鐵道,透過手押台車來此進香參拜。即便如此,信眾絡繹不決,讓獅頭山在日治時代就成為著名的宗教聖地。而香客雲集,鄰近山門處,也自然發展出旅宿、餐廳、商店,甚至有代客挑貨的挑夫。
好景不常,就在龍門口通往勸化堂的公路開闢完成後,這裡就乏人問津了,不知何時,眼前這排屋舍都荒廢了,人去樓空。
爬回幽雅的山徑步道,這段步道是日治時代才建,稱為石磴禪道。如今,要去勸化堂或爬獅頭山的民眾,幾乎會直接開車到上面的停車場。大概只有心血來潮搭台灣好行的人,或是刻意要走這段獅山古道的人,才會來到這山門前。
石燈籠是一定會有的,兩座都還能如此完好,還真不容易。
超昇寶塔前,有株櫻花開了,真是萬綠叢中一點紅。
超昇寶塔的視野無敵遼闊,涼風徐徐,好不愜意。
停車場也能望見大石壁與獅頭山山頂,據說在道光6年(1826年),擔任淡水廳同知的李慎彝,為了拓殖中港溪山區,去到祭山湖(現今三灣鄉頂寮村),眺望遠山,覺得山形酷似獅子蹲踞之姿,因此得名。
另一個說法,在南庄原住民的傳說中,初夏時節,長有白雲輕罩鹿場大山附近的山峰,某日正午,山顛圖突然轟隆巨響,一道白氣衝上天,射出霞光後,凝聚成一團形似獅頭的白光,接著墜落山中。見此奇景,部落招集勇士前去查看,在該山中發現許多奇岩異石,以及有如獅頭的巨岩,因此名為獅頭山。
今天走的部分是獅頭的前山,後面還有獅尾的後山,也就是到水濂橋與獅山遊客中心。貫穿前後的山勁,便是獅山古道。今天走了一小部分,將來有緣再來走走後面的路段。
停車場前的廣場,以前有賣豬血湯及臭豆腐,現在都沒了,少了回憶中的味道,只能開到山下市區才能飽餐一頓了。
2023.02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