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內湖捷運站,慶幸剛下完一場雨,不然大老遠搭火車到南港,再轉捷運到內湖來爬山,就夠折騰人的了,偏偏金龍路內的舊社區,腹地不大,自行開車也要傷腦筋停車的問題,若是來到集合點後,發現還在下雨,行程鳥掉,就太慘了。
從捷運站出發,走入華廈密集的巷弄間,住宅區的深處與山緣緊鄰,景色旋即轉變。
碧湖步道上有許多生態的示意圖案,入口的台灣藍鵲、綠繡眼,沿途有大冠鷲、赤腹松鼠、樹蛙,都是淺山常見的小動物。
碧湖步道相當平緩,半途有礦車造型的休息座椅,正納悶此處與採礦的連結時,步道的尾款就出現了新福本坑的隧道。
之前只知道金面山那邊有採石礦,從清代一直延續到台灣光復初期,原來內湖曾經是個以開採煤礦為主的地方。
台灣含煤地層以木山層與石底層為主,內湖境內在日治時期就開始開採,到了民國時期進入全盛期。只是民國71年(1982年)內湖路三段60巷的福田煤礦發生瓦斯突出,大量瞬間瓦斯釋放,造成嚴重的礦坑災變,13名礦工身亡、35人輕重傷,自此內湖的礦業繁華落盡。
新福本坑應該是復刻示意版本的小涵洞,鋪有枕木及台車軌道,內部示意的支撐木條,即便只是復刻,也很夠意思。
當年從內湖礦場挖出的煤炭,都會用台車運送到南港火車站的儲煤場。運送途中,台車軌道必須跨過基隆河,現今在東湖捷運站附近的基隆河邊,仍保留一座大正7年(1918年)建造的五份吊橋的橋柱石座,是內湖區跨越基隆河最早的一座運輸專用吊橋。
沿著鯉魚山南麓步道慢行,經過規模宏偉的全台葉姓祖廟,接上大溝溪溪畔步道。
內湖區內的兩座大湖,碧湖與大湖,舊稱為內湖大陂與十四份陂,自清代就是用於農業灌溉的大型埤塘,面積比現在所見還要大。舊稱十四份陂的大湖,是內湖墾戶林秀俊家族所建,從白石湖(碧山)與大邱田(大湖街底)的山區集水,透過大溝溪將水導入十四份陂,之後因為白鷺成群,也稱為白鷺湖。
很快,左轉接上鯉魚山步道,扶搖直上的階梯。
階梯不停歇,悶濕的天氣,滿身汗,只能持續抬腳。
終於有張長椅,以南朝謝公屐為造型,解說牌上寫說是南朝登山健行用的鞋子。可惜有人先坐了,只好繼續爬階梯,一邊抱怨鞋子不都一雙的嗎,怎麼不多弄一支謝公屐給人坐!?一邊思考南朝謝公屐與鯉魚山的關連,至今仍是想不出解答。
路過鯉魚山東峰,看一下鯉魚山南面的內湖展望。
沒想到沒什麼太大腹地的鯉魚山,也可以在東峰下的小平台,搭出簡易的休息亭子。
東峰再往上行,兩旁出現類似小人國樂園的造景,讓爬階梯沒那麼無聊。
看不出來這是高速公路哪一座收費站,這是一個歷史的產物了。
九九峰,應該是呈現921之後,植被隨土石崩落,石塊露出的山尖。
依山而建的建物,猜測是太魯閣的長春祠,屋頂顏色不太對就是了。
看到鯉魚山山頂了,繼續努力。
前往山頂的路,有一個個景觀作品陪伴。
桃園機場第一航廈,相當明顯,說不定落座於此的年代,還稱做中正國際機場。
崇山峻嶺,心裡只冒出太魯閣或新中橫。
再來就真的不知道是哪裡,山中有建築,建築上有廟,難道是基隆中正公園?
岩層裸露的山體,八成是玉山了。
富士山的藍底白頂,配色相當明顯。
這座泰山收費站我就認的出來了,過往最常經過的收費站。
看似廟宇,卻不知哪裡,認不出來的地點再加一。
總統府,已顯斑駁。
燈塔,把四個極點的燈塔都猜一番,雖然燈塔上端的顏色不太對,最後還是猜鵝鑾鼻燈塔。
又是山巒景色,還好旁邊有解說牌,才知道是附近的圓覺瀑布。
雷峰塔?認不出來的地點再加一。
認不出來的地點,一加再加。
這就容易了,眼熟的建築體,國父紀念館。
認不出來的地點,有二就有三。
有彌勒佛的景點,該不會是八卦山大佛?可是八卦山是釋迦牟尼佛。
不仔細看,還不容易察覺有座橋,那就猜關渡大橋好了,右側是大屯山。
終於來到鯉魚山山頂,又稱小尖坑山,海拔222m,土地調查局圖根點。
山頂沒什麼展望,天氣也不好,繼續往北續行。
沒想到還有景點模型,台北車站與曾為第一高樓的新光摩天大樓。
石門水庫的壩頂
北側階梯還有萬里長城。
出現另一隻謝公屐,但下坡我也不想坐了。
鯉魚山北側步道接回碧山路,開始滴下小小雨滴。
今天本來是內湖三尖的行程,還好滴了幾滴小雨,意志堅強的我們,總是會在必要的時刻堅持撤退,忠勇山與圓覺尖就後會有期吧~
2020.04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