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境順遊荷蘭:風車村的贊斯堡.無法愛上的阿姆斯特丹

飛了13個小時,早上8點降落在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機場(Luchthaven Schiphol / Amsterdam Airport Schiphol),等待銜接下午2點飛往冰島的班機。轉機的時間雖然抓得很保守,但扣除通關及櫃台報到時間,空檔只有短短幾個小時,踏入荷蘭境內僅能走馬看花。
無標題

因為在台灣沒有辦理行李直掛的關係,要去轉盤上領行李箱,再鎖進置物箱,然後事前研究的機場置物櫃完全遍尋不著,浪費了一些時間尋找,才發現全都集中到Arrivals 2附近的B1樓層,在那辦理行李寄放。
無標題

機場大廳買好車票,搭乘手扶梯來到下方荷蘭鐵路(Nederlandse Spoorwegen / N.S.)的月台。仰頭看著列車即時資訊的螢幕,除了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Amsterdam Centraal)及贊斯堡(Zannse Schans)這兩個要去的地點外,其餘是有看沒有懂。
無標題

無標題

月台工作人員相當盡責,列車關門鈴聲一旦響起,就會阻止乘客上車,即使還有幾秒衝上車的機會,也不會放行,我們就這樣錯失搭上前往贊斯堡的列車,眼睜睜看著列車關上門。
無標題

無標題

下一班列車是半小時後,而我們要在12點前回到機場,時間剩不到3小時。機場、贊斯堡、阿姆斯特丹這三個地點大至呈T字型,索性跳上直達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的列車,到那在看看列車時刻,大不了先逛阿姆斯特丹舊城區,從冰島回來還有一次轉機空檔,到時在去贊斯堡。
無標題

無標題

抵達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大面積的拱形圓頂,讓我想起運輸大亨(Transport Tycoon)這款懷舊的PC Game,當興建車站的軌道配置超過4道後,就會從露天月台變成拱形圓頂月台。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恰好,3分鐘後就有一班車往贊斯堡,馬上跑下手扶梯,奔往到隔壁月台,終於順利前往贊斯堡。另外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在T字交會點的阿姆斯特丹斯洛特代克車站(Amsterdam Sloterdijk)轉車,由於我們是直達車,這站過站不停。
無標題

◆ Zannse Schans

荷蘭有兩個比較著名的風車村,一個在鹿特丹是郊外的小孩堤防(Kinderdijk),另一個就在贊斯堡。從贊斯堡車站到風車村仍有1公里的距離,時間對我們不利,一出車站就加緊腳步,直到走到橫跨贊河(Zaan)的Julianabrug Zaandijk橋上,看到風車才短暫鬆一口氣。
IMG_4435_stitch

可惜天氣不優,灰濛濛的河與天空,讓河道兩旁鮮豔的小屋都黯淡了下來。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沿著河道右岸,店家還沒開始營業,遊客還沒湧現,有點像是走入歐洲童話故事的場景中。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荷蘭早期利用風車汲水,有風車的地方就一定有水道,漫步小橋、流水之間,怡然自在。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河邊不知名的鳥兒,咬著樹枝到處跳;草皮上不受遊客干擾的羊群,靜靜地吃著早午餐,一切就是那麼愜意。
無標題

無標題

可惜我們不能走得太深入,前面行李寄物與沒搭上車耗掉的時間,再扣掉回程的時間,在這只有不到一小時可逗留,悠閒地晃到第一棟綠橘配色的風車De Huisman,遠遠地拍一拍其他風車,就又要加快腳步折返了。
無標題

無標題

風車在贊河右岸一字排開,即使沒有藍天陪襯,看了蠻開心的,小時候在童話故事中讀到的荷蘭風車,現在出現在眼前,有種完成一樁心願的喜悅。如果時間充裕,可以在De Zaansche Molen的官網購買,也可以現場購買,就能進到風車內參觀。這裡的風車有的是磨紡,有的是鋸木廠,有的是染紡,分別有:
  • De Huisman (The Houseman)
  • De Gekroonde Poelenburg (The Crowned Poelenburg)
  • De Kat (The Cat)
  • De Zoeker (The Seeker)
  • Het Jonge Schaap (The Young Sheep)
  • De Bonte Hen (The Brightly Colored Hen)
聽說小孩堤防那邊有更多座風車,再看未來有沒有機會來荷蘭好好地遊歷一番。
無標題

無標題

回到橋邊,紀念品店開啟大門做生意了,我們沒時間花錢,腳步不停歇,往車站快步而去。
無標題

來的時候沒有留意到,Julianabrug Zaandijk橋西側也有一座風車,名為De Ooievaar (The Stork),過去是座麵粉廠。聽說附近有座巧克力工廠,位置應該就在後面冒著煙的細長煙囪,讓空氣中瀰漫一股可可味,但因為天氣不怎麼好,這味道就像家中擺了許久卻已經潮濕的巧克力粉。
無標題

無標題

剩不到10分鐘,列車就要進站了,趕緊狂奔。一旁鬆餅攤車的老闆正要開工,看著我們快步跑過,還幫我們加油打氣。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安全衝進贊斯堡車站,月台中央是間輕食店,還沒來得及進去點杯咖啡,列車就來了。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這次就不特別坐直達車,中間在Sloterdijk轉車,省去一段去回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的時間。阿姆斯特丹斯洛特代克車站位在交叉點上,東西南北立體化十字交叉,這回轉車的時間很充裕,不疾不徐地從平面的東西向月台,走上南北向的高架月台。無標題

一走上高架月台,就看到一輛開往機場的Sprinter Lighttrain (SLT) Class 2400關上門。
無標題

無標題

剛剛SLT是站站停的區域列車,接著進站的是Intercity (IC) Class 186 Traxx的城際列車。
無標題

無標題

回到機場,刷卡感應出站。這動作很重要,進出站沒有閘門管制,且車票不會回收,買了車票後一定都要來找感應刷卡機,讓車票有進出站紀錄。如果是轉乘的話,只需要在起點及終點感應即可,不需要在中途轉乘的車站進行感應。
無標題

無標題

◆ Amsterdam Centraal

再次來到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這次不像第一天有那麼大的時間壓力,下午1點半飛機降落,晚上將近9點的班機,行李也在冰島已經辦理直掛回台灣,東扣西扣,還有4小時可以在市區觀光。
無標題

光線透進車站大廳,映在文藝復興的哥德式建築上,更顯富麗堂皇。角落傳來悅耳的鋼琴聲,配上熙來攘往的旅客腳步聲,輕快又優雅。
無標題

無標題

走出車站,一抬頭,華麗的車站門面衝擊視覺,想拿起相機拍下這畫面,退了好幾步,一直退到河的邊緣都沒能把車站塞進相機的觀景窗內。據說日本東京車站的建築原型,就是以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作為參考依據,難怪似曾相似。
無標題

中央車站位於一座獨立的區塊上,以橋樑對外連結,當時為了將鐵道向西邊與南邊延伸,選定阿姆斯特爾河(Amstel River)的IJ潟湖上興建。車站1881年動工,在三座人工島上打下8,687根木樁,再填海造陸而成,1889年啟用的車站,後取代了Amsterdam Willemspoort車站,作為路線中心點向外發散,是19世紀末期阿姆斯特丹的再次崛起代表作之一。
無標題

我們從凌晨3點半離開雷克雅維克,簡單吃了麵包,然後就一路餓到現在。逛舊城區古蹟前,先到車站對面的Loetje Centraal報到,先填飽肚子再說。
無標題

無標題

Loetje的入口在遊客諮詢中心的後方,稍早的雨把露天河畔座位弄得濕漉漉,沒什麼好選擇,窩進溫暖的室內也不錯。
無標題

無標題

下午時段用餐的人不多,我們事前在官網的預約好像也沒那麼重要,直接引領我們到窗邊的座位,窗格外有著雙塔與圓頂的古老建築,是天主教的聖尼古拉斯克大教堂,又稱為聖尼各老堂( Basiliek van de Heilige Nicolaas),供奉著教會期望保護阿姆斯特丹的主保聖人 - 聖尼古拉斯克(Saint Nicholas)。

聖尼各老堂在台灣也有據點,像是台北坪林聖尼各老堂、高雄大寮聖尼各老堂、台東成功的小馬天主堂,不經意地出現在我們生活之中,這樣想想,其實眼前的教堂也沒有那麼遙遠了。
IMG_20180618_143119

先點了碗番茄湯開胃,酸酸甜甜的滋味,主餐來道不少人推薦的Bali牛排(Beef Tenderloin ‘Bali’ with Loetje Sambal Gravy),切下滷過的牛肉,沾著微辣的特調醬汁,煎過後的焦香在口中蔓延,相當獨特的牛排。而且回到歐洲大陸上,東西都變得好便宜,20歐元的價格,比在冰島吃牛排或羊排平易近人許多!
IMG_20180618_140509

IMG_20180618_143803

IMG_20180618_150149

飽餐一頓後,搭上阿姆斯特丹市區路面電車GVB,在南區(Oud-Zuid)的Amsterdam, Concertgebouw站牌下車,從遠往近走回來。
無標題

◆ Amsterdam

下車的地點就在阿姆斯特丹音樂廳(Koninklijk Concertgebouw)前方,荷蘭的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就駐地於此,1888年開幕至今,每年超過900場音樂會,是全世界觀眾數第二多的音樂廳(第一則是羅馬音樂公園禮堂)。
無標題

外形像浴缸的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大到完全拍不下來。
無標題

玻璃帷幕的建築是最初想參觀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這可說是阿姆斯特丹最熱門的博物館,沒有事先預約入場時段,就得加入大排長龍的買票人群之中。沒辦法抓時間的我們,只能放棄,走馬看花,欣賞建築古蹟。
無標題

比較大型的博物館都聚集在此,博物館的建築也較有現代感,挑脫對博物館的刻板印象,令人耳目一新。唯獨Moco博物館(Moco Museum),建築較為古典,卻是展覽比較新穎的當代藝術。
無標題

博物館廣場的另一頭,是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正面看上去的氣勢十足,內有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的《夜巡(De Nachtwacht)》,作為鎮館之寶。
無標題

廣場上擠滿要與I amsterdam字母合照的遊客,要拍到完全沒人的景象根本是件不可能的事,就連合照都會變成團體照,放棄!放棄!後來才知道史基浦機場也有一座字母地標,早知道在機場拍就好。
(原本用來吸引遊客的字母地標,因為人滿為患,所以決定在2018年12月移除廣場前的I amsterdam。)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阿姆斯特丹的崛起可以追溯到12世紀晚期,從阿姆斯特爾河河口的一片沼澤濕地,探險家乘船順流而下,修築了堤防,定居開墾。13世紀發展成小漁村,14世紀初獲予城市資格,又因神聖羅馬帝國與條頓騎士團等城市之間組成的漢薩同盟而蓬勃發展,一舉躍上世界舞台。

16世紀,沉重的稅賦引發八十年戰爭,荷蘭共和國成立,脫離神聖羅馬帝國。當時
南尼德蘭在戰爭中被西班牙攻陷,重要的貿易城市布魯日及根特,以及最重要的港口安特衛普,紛紛被佔領,那些受不了西班牙皇室苛政的難民,紛紛湧入思想較為包容、宗教較為寬鬆的阿姆斯特丹,為這小港口奠定了根基。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我們沿著路面電車的軌道,跨過辛厄爾運河(Singelgracht),接著進到了中央區(Centrum)的萊登廣場(Leidseplein)。
無標題

無標題

衝出樹冠上層的尖塔鐘樓,高度有36m,相當顯眼,但下方建物都被遮住,沒辦法好好欣賞美洲旅館(American Hotel)的獨特之美。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隔街對望的是阿姆斯特丹城市劇院(Internationaal Theater Amsterdam),新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不過抬頭望去,頭頂滿滿的電車線,有點雜亂無章。
無標題

IMG_8975_stitch

無標題

萊登廣場往運河區(Grachtengordel)的萊登大街(Leidsestraa)是主要的購物大街,過去是通往萊登(Leiden)的道路,而萊登在17世紀極為繁榮,僅次於阿姆斯特丹的荷蘭第二大城。
無標題

運河區最外側運河是王子運河(Prinsengracht),1612年開始興建,以王儲奧蘭治親王(Prins van Oranje)命名。
無標題

萊登大街可以算是一條行人徒步區,因為路幅不寬,中間又鋪設路面電車的軌道,因此禁止車輛及自行車通行。但是人潮實在太多,略顯擁擠,還要不時注意身前與身後的電車,免得被擦到。
無標題

無標題

下一條是1615年開挖的皇帝運河(Keizersgracht),以神聖羅馬帝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
無標題

當來自各地的移民潮在17世紀來到高峰,開鑿運河的都市計畫開始實行,剛剛的王子運河、皇帝運河,再加上紳士運河(Herengracht),構成四通八達的半圓形運河系統。再加上擁有風力與泥煤的便宜能源,鋸木場更有效率的產出,建造出大規模的商船艦隊,讓阿姆斯特丹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也讓荷蘭支配了世界貿易,在工業、藝術、科學上突飛猛進,開創出荷蘭的黃金時代。
無標題

咦!不是說好車輛禁止通行嗎!居然是Vespa的機車,看在我們曾經那麼熟悉的份上,就不計較了。
無標題

下一條運河就是紳士運河,1612年開始興建,以管理阿姆斯特丹上議院的名字命名。當時這座城市的富商及達官顯要,都住在這條運河的兩旁,是身份地位的象徵。現在已經感受不出那尊貴不凡的氣氛,橋面與河道兩側護欄上,鎖了一堆亂停的單車。
無標題

轉入水上花卉市場(Bloemenmarkt),琳瑯滿目的植栽器具,各種顏色的鬱金香種子與球根花卉,很想買回家當個小園丁,想想可能沒辦法帶入境台灣,作罷。
無標題

水上花卉市場倚在辛格運河(Singel)南岸,辛格運河是中世紀為了防禦城鎮,於1492挖鑿的年的護城河,隨著市區的擴大,1585年之後修建為運河。運河的東端是座高聳的鑄幣塔(Munttoren),此處原本是中世紀城牆的主要大門之一,1480年所建,但在1618年遭祝融燒毀,只留下西塔與警衛駐守的矮房,上半部尖塔為重建後的樣貌。由於尖塔旁邊的矮房一度用來鑄造硬幣,因此取名鑄幣塔。
無標題

逛了這麼久,終於在塔旁邊的紀念品店看到荷蘭著名的Miffy了,與瓷器的藍色好搭。
無標題

荷蘭的黃金時代從17世紀持續到18世紀初,但在17世紀晚期已經從高峰墜下,尤其是受到1672年災難年(Rampjaar)的影響甚鉅。當時企圖稱霸歐陸的法王路易十四的入侵,並與因為貿易爭奪卻在前2次英荷戰爭中失利的英王查理二世聯手,且說服明斯特大主教及科隆大主教出兵,紛紛向荷蘭共和國宣戰。
無標題

無標題

法軍大舉壓境,荷蘭的防線一觸即潰,大部分的地區被占領,荷蘭陷入全面恐慌,人民心急地拿著票據想換回錢幣,成群的民眾在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門前想兌換股票,然後逃離荷蘭。

當時鑄造錢幣的多德勒克(Dordrecht)及恩克赫伊森(Enkhuizen)已經被占領,黃金與白銀無法安全的送抵,於是剛剛Miffy那間矮房,就成了臨時的錢幣鑄造廠。矮房後來被多次修建,已經不是1618年大火倖存後的樣貌。
無標題

又一台Vespa,圓形的車燈,應該是Primavera,亮橘色還蠻好看的。
無標題

無標題

沿著辛格運河漫步,兩座尖塔從樹縫間穿了出來,這是一座1883年祝聖的羅馬天主教堂,名為聖方濟各沙勿略堂(De Krijtberg),又稱粉筆丘教堂。粉筆丘這名字很可愛,應該是荷蘭文粉筆(krijt)及山(berg)的直譯。

教堂原本是一座名為Crijtberg的房子,1654年開始有秘密教會隱身其中,1881年才改建成教堂。由於位置處在住宅區之中,空間有所限制,因此為狹長的教堂設計一個高大的立面。
無標題

IMG_9004_stitch

河道上的小艇不時漂過,船上有著看起來就很舒服的大軟枕,搭著船看著兩旁匆忙的人群,一定很愜意,但我們的時間不足夠遊河。

船尾掛著阿姆斯特丹市徽的旗幟,紅底黑條紋的盾形是簡易版本,盾牌兩側加上金獅,上面加上皇冠,就是市徽的完整圖案。黑條紋中間三個垂直排列的白色聖安德烈十字(Saltire / Saint Andrew's Cross),這三個相傳是代表水災、火災、黑死病,被用作守護阿姆斯特丹的符號。

至於聖安德烈十字的由來,源自耶穌第一個門徒安德烈(Andrew the Apostle),在他被釘在十字架殉道前,自認不配與耶穌一樣的死法,於是要求被釘在X形的十字架上。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我們繼續走到托倫水閘(Torensluis),這裡的拱橋是阿姆斯特丹所有運河上最寬的一座,中世紀的Jan Roodenpoortstoren城門旁的一座防禦塔樓,與城門同名。在市區擴張後,城牆拆除,塔樓就失去要塞的功能。

塔樓經過多次改造及修建,也曾作為監獄使用,在1648年鋪設橋面及拱形地窖,後來因為維護成本太高,於1829年拆除塔樓,而橋卻留了下來,成了阿姆斯特丹最古老的一座橋。
無標題

橋上的雕像是荷蘭散文小說家,Eduard Douwes Dekker (Multatuli),他的出生地就在阿姆斯特丹。
無標題

無標題

Magna Plaza購物中心就在往水壩廣場的路上,建築的前身是阿姆斯特丹郵政總局,外觀相當宏偉,看上去就豪華不凡。
IMG_9009_1_stitch

無標題

無標題

後方便是阿姆斯特丹王宮(Koninklijk Paleis Amsterdam)的背面,1665年建成,原本是阿姆斯特丹的市政廳。1808年成為荷蘭國王路德維克一世的王宮,也就是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弟弟路易波拿巴。此後,這棟建築與海牙的豪斯登堡宮及諾代恩德宮並列為荷蘭王室(奧蘭治-拿索家族)三大王宮。
無標題

背面屋頂正中央的銅像是希臘神話的擎天神阿特拉斯(Atlas),永遠在世界最西處擎起天空,有點意味著當時阿姆斯特丹的貿易遍及全球。左右兩邊是四樞德中,手持馬鐙的節德,以及手持書與火炬的勇德。
無標題

王宮北側是不再舉行禮拜的新教堂(De Nieuwe Kerk),僅舉辦皇室加冕及皇室婚禮。
無標題

馬兒拖著座轎從王宮與新教堂之間快步走來,趕緊從動線閃避。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王宮正面屋頂上的銅像,中間是手持橄欖枝及商神杖的和平女神厄瑞涅(Eirene),左邊手持鏡子及蛇的智德,右邊手持天平及束棒的義德。厄瑞涅與阿特拉斯之間的八角鐘樓,位於屋頂正中央,據說當時可以俯瞰進出Damrak港口的船隻。
無標題

荷蘭王室搬去海牙後,阿姆斯特丹王宮就僅用來接待外賓。王宮正前方是水壩廣場(Dam Square),顧名思義,就是12世紀晚期築起的阿姆斯特爾河堤防,成了河道兩岸的第一道連結,也是阿姆斯特丹的起源,以及之後商業活動的中心。隨著發展,河道陸續填平,1608年建了商品交易的票券交易所(Beurs van Berlage),直到1858年,填平王宮前的這段河道。
無標題

廣場上人群很多,鴿子也很多,稍微一受驚嚇,就引發連鎖效應,鴿子到處亂飛。有點壯觀,但到處亂竄,從眼前直衝而來,也有點嚇人。
IMG_9041_stitch

災難年後,法荷戰爭之間的戰爭一直持續到1678年,法國建立歐洲霸權,荷蘭經濟遭受嚴重傷害。英國則在光榮革命後,驅逐向法國靠攏的詹姆士二世,在18世紀初從荷蘭手中拿下海上霸權。直到19世紀,擺脫法國殖民統治,與比利時及盧森堡共組荷蘭王國,才又恢復往日榮光。
無標題

廣場東邊是國家紀念碑(National Monument),是1956年所立,紀念二戰及後續武裝衝突所犧牲的英靈。高聳的圓錐柱上,小女孩象徵著和平的新生活,下方則是象徵苦難與戰爭、知識份子及工人的抵抗、忠誠、痛苦。

話說,這是不是與企業內的階層有點像,一個高高在上的高層,下面扛著鍋,背上一堆鳥事!
無標題

無標題

看到熱狗攤,情不自禁就湊了過去。3歐元的熱狗,有點失望,或許是我們吃了好幾餐冰島的羊肉熱狗,一時忘了一般熱狗平淡的味道。
無標題

離開水壩廣場,沿著Damrak大街走回車站。突然想到,忘了去參觀東印度公司大樓,但也來不及了,返回機場的時間到了。身為國貿人,總覺得要朝聖一下,見一見這個在大航海時代從香料貿易開始崛起、稱霸海上的帝國,簡稱VOC的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無標題

無標題

回車站的路上,經過阿姆斯特丹的舊證券交易所(Beurs van Berlage)。普遍認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證券交易市場是在阿姆斯特丹。最初的交易場所是露天的,於1530年創建,主要是為了商品交換而存在的,交易的商品從穀物、鯡魚、香料、鯨油、鬱金香,以及從東方帶回來的香料、瓷器等等。

1602年,為了避免帶回來的商品過度競爭,造成價格滑落,這些船隊達成協議,合併為一間公司,於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當時的荷蘭國會賦予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特許權,讓其具有軍備戰爭的能力及統治的職能,奪得的海外屬地後成了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東印度公司也開始販售自己的股票,於是世間第一間交易所,阿姆斯特丹交易所(AEX)就此誕生。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隨著18世紀與英國及法國爭奪海權,再加上國內對亞洲商品的需求銳減,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經濟搖搖欲墜,最終在1799年的最後一天宣布解散。

而這些海上強權下的東印度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丹麥東印度公司、法國東印度公司、瑞典東印度公司,維持最久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1600年成立,1874年解散,影響遠東深鉅。
無標題

無標題

短短的幾小時,瀏覽一小部分的阿姆斯特丹,其實留下的印象並不好。歷史與建築古蹟是很迷人的,但實在太多人潮,人滿為患,街頭單車四處亂竄,整個毫無秩序的混亂,四周總是吵雜的交談聲,整體來說不是個好的體驗。
無標題

無標題

月台上遇到名為Thalys的大力士高速列車,真想搭上這列紅色列車前去布魯塞爾或巴黎。
無標題

回到機場,還有一點點時間逛逛這座荷蘭皇家航空的大本營。史基浦機場其實挺好逛的,一條L型的帶狀購物區,要迷路也很難。最吸引我目光的就是Planes@Plaza了,商品展示架上的飛機模型應有盡有,還好我沒有在蒐藏,不然荷包就要大失血了。
無標題

店外更是直接擺放真實的飛機機身、發動機、起落架,走進機艙坐著休息也不是問題。
無標題

無標題

大概也只有這裡能爬發動機了,上一次離發動機那麼近,已經是服役時參觀桃園機場華航修護廠區的時候了。
無標題

機艙內也不馬虎,駕駛艙的儀表全都留著。本想去把玩一番,看見有位機長小弟弟正玩得起勁,就不打擾了。
無標題

無標題

進管制區前,點了盤時令的生鯡魚(Haring)作行程收尾。生洋蔥與醃黃瓜,是生鯡魚的標準配料,聽說最豪邁的標準吃法是抓起尾巴,然後仰頭一口吃下,但既然端上桌就已經幫我先切成一段段了,就優雅地細細品嘗吧。
無標題

IMG_20180618_174146

進到管制區內,找了個安靜無人的區域,就像著翻著肚的貓與懶洋洋的狗一樣,癱陷在躺椅上,消磨最後的候機時光。
IMG_20180618_191118

IMG_20180618_191528

IMG_20180618_191557

IMG_20180618_192050

IMG_20180618_200249

話說在排隊出境通關時,海關翻了翻護照,盯著看了幾秒,突然開口詢問我們來的目的。心想,我都要出境了,怎麼會問我入境才會問的問題呢。

回答渡蜜月後,海關一副果然被我料中的追問:你覺得在冰島好玩?還是在荷蘭好玩?
雖然待在荷蘭的時間加一加,連半天都不到,但避免得罪,還是回覆都很好玩的安全牌答案。然後海關馬上變臉說著:NO! NO! NO! Of course, Nederland! 
接著自顧自笑了起來,我也跟著哈哈哈大笑。
IMG_20180618_212937

IMG_20180618_213128

2018.06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