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勢林業文化園區與大雪山林場

趁著過年回娘家之際,日落前,來到緊鄰鎮上的東勢林業文化園區走走。沒有預期的前來,山城的日落又快了些,手邊僅有手機拍攝,昏暗了些。
IMG_20190207_164347

東勢林業文化園區的位置就在大甲溪旁,往谷關的路上,起初會以為是服務八仙山林場,將木材從山中運出的貯木場。其實不然,八仙山林場的木材是運到和盛(東勢大橋附近)及土牛(石岡),而這裡是貯放來自大雪山林區的木材。
IMG_20190207_164334

進入園區就有一段橫放的紅豆杉,是目前所發現最大之紅豆杉風倒木。原本生長在埔里的國有林區,但在民國85年(1996年)的賀伯颱風侵襲後傾倒,送至此處展示。
IMG_20190207_164928

IMG_20190207_164942

IMG_20190207_164956

國民政府接收二戰結束後的日益枯竭的八仙山林區,當時百業代興,人口大增,木材需求劇增,林產輸出的收入成了政府的重要財源。如此的時代背景下,因地勢較陡峭而尚未被開發的大雪山區被相中,便著手規劃大雪山山區,放眼更大片的原始森林。

接收美援的台灣,改採美式伐木系統,以氣動力工具取代日式傳統人工筏木,利用公路及卡車取代鐵道及索道運輸,將木材更有效率地往山下送。於是大雪山林區在民國45年(1956年)成立,民國47年(1958年)正式成立台灣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並於民國53年(1964年)設立專屬的製材廠,也就是現在這片園區的前身,大雪山製材廠。

樹木砍伐後用鍊鋸修枝去節,依規定長度分切,切成段後稱為原木,以高曳與架空兩種方式從伐木基地吊至的鞍馬山工作站集材地,接著用卡車裝運下山。

園區內有許多修復的製材廠時期設施,原木送來此處貯放,按市場需要加工,將原木進行改製。當時這裡號稱東亞地區最大製材廠,一貫式的作業廠區,設計完全仿照美國西雅圖大型製材廠,大量引進最新的技術,由於所需的資金龐大,九成以上利用美援資助。
IMG_20190207_165058

利用切割產生的廢木料,製造蒸汽的鍋爐間,以提供廠區用電。
IMG_20190207_165049_stitch

IMG_20190207_165214

原木改製產生邊皮材的副產品,將其切片後存放於切片倉,成為製作紙漿的原料。
IMG_20190207_165053

燃料倉是用來儲放廢木料,如此大一間,可見廢材量很大。高效率的美式機械製材作業看似美好,但適合鋸製形狀通直的原木,然而台灣的天然原生木,形狀不規則且多彎曲,造成損耗率過高。
IMG_20190207_165237_stitch

IMG_20190207_165326

原木梯是將原木送上原木台,利用輸送帶聯結的自動化機械作業,將原木剝皮、大割、翻材、柵鋸、切邊、橫切、檢尺、分等。
IMG_20190207_165343

IMG_20190207_165400

IMG_20190207_165410

IMG_20190207_165441

天色暗著很快,就像美援時期的伐木年代,短暫輝煌後,很快就走向黃昏。
IMG_20190207_165517

IMG_20190207_165249

IMG_20190207_165533

園區內很大一部分是貯木池,也是目前少數保留的貯木池,目前所知且又去過的還有南投車埕、宜蘭羅東、嘉義北門。

卡車將原木運送至此後,還不能馬上改製,需要先經過浸泡,等待木頭內殘存的油脂及膠質排出,工人再用工具抓取原木,利用燃料倉旁的水道,將原木送至原木梯,進行改製的程序。
IMG_20190207_165317

IMG_20190207_165635

IMG_20190207_165638

IMG_20190207_170225

IMG_20190207_170229

先進的技術本來應該讓大雪山林業公司成為台灣林業的領航指標,卻因為經營不善、市場不利、虧損連連等種種因素,民國62年(1973年)便結束營業,畫下句點,併入林務局管轄。
IMG_20190207_170234

IMG_20190207_170426

民國95年(2006年)一場大火,將製材廠燒毀大半,東勢林業盛大的規模,繁榮的景象,沒入時間的洪流中,不禁讓人充滿想像。
IMG_20190207_170432

IMG_20190207_170518

2019.02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