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Bike輪轉二分之一的台中山手線

一個心血來潮,星期六的上午,搭著台鐵自強號,來到台中大甲,打算租輛單車,沿著海線到從山線,到每個車站晃晃,結束再搭台鐵北上。
IMG_20181215_142539

10點出頭,一走出大甲車站,到處都充滿朝氣,這股生氣蓬勃的氣息,一直延伸到在地的信仰中心,大甲鎮瀾宮。車站外聚集了不少人潮,都是要前去大甲鎮瀾宮拜拜的嗎?IMG_20181215_102901

大甲車站有海線最大站的名號,最早是在明治45年(1912年)設立的糖鐵大甲駅,位於現在後站的位置。1922年(大正11年)大甲駅啟用,民國55年(1966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建築,已經找不到最初車站樣貌的影像。
IMG_20181215_102923

大甲鎮瀾宮的人潮絡繹不絕,還有買新機車的車主,把車騎來淨車祈福。
IMG_20181215_103557

IMG_20181215_103706

到處都可見芋頭的攤車,不虧是大甲名產,要不是還要騎單車,帶著走太麻煩,不然就買支芋頭回家。
IMG_20181215_105505

簡單喝了碗豬血湯、吃了碗肉圓,租了輛YouBike,正式上路。
IMG_20181215_115213

跨過大甲溪的第一站,是一座完全不覺得在港邊的台中港車站,車站緊鄰民宅,建築外觀相當少見,但也頗為髒汙。這座車站原來的名字是甲南駅,大正11年(1922年)開業,直到國民政府遷台後,進行十大建設,為了台中港,興建一條辦理貨運的支線,支線沿著現在的台17線駛入台中港,通往位於頂端設有台中港燈塔的一號碼頭穀倉旁。

這條支線隨著任務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最一開始的台中港工程局線,後來改為台中港路專用側線,在台中港竣工後,經營權正式轉交台鐵,最後定名為台中港線,終點的貨運站名為台中港站。

過往是將新竹及內灣九讚頭的煤炭與瓦斯,輸送到幸福水泥公司為主要業務。可能是產出減少,支線終點的台中港站於民國74年(1985年)裁撤,改為台中港貨運辦公室,甲南車站改名為台中港車站,與高雄港站及花蓮港站成為台鐵三座名字有港字的車站,也是唯一有辦理客運的港字車站。
IMG_20181215_120222

IMG_20181215_120236

沿著田間小路騎往下一站,半途遇到焚田整地,未滅的灰燼被風帶起,黏到我的棉質外套上,馬上就被燒穿一個小洞,心痛!
IMG_20181215_122025

海線的車站是在山線的滯貨事件後,大正8年(1919年)開始興建,成功到清水這段是最先完成的部分,稱為王田支線。清水駅在大正9年 (1920年)開業,最初的站體是木造結構,毀於昭和10年(1935年)的新竹–台中大地震,隔年重建,直到今日。

車站很有台式美學的味道,東加一點、西加一點,在弄個跨月台的人行天橋及無障礙電梯,然後都自成一格,沒有整體的美學,居然還能入選2001年台灣歷史建築百景,真是妙不可言。
IMG_20181215_123223

IMG_20181215_124152

沒有辦法沿著鐵道從清水車站騎到下一站,只好回到中山路主幹道,經過曾經因為紡織產業出口而盛行的鹿寮成衣商圈,如今大多鐵門深鎖,已不見往日風華。
IMG_20181215_124940

IMG_20181215_124950

抵達位在早市內的沙鹿車站,行人與汽機車東擠西擠,與一旁清水車站前空蕩的景象相比,亂得令人煩躁。沙鹿駅於大正9年 (1920年)開業,是海線上少數全列車停靠,普悠瑪號、太魯閣號都有,頗為繁忙的一站。民國102年(2013年)在原本的站房旁,新的跨站式站房完工,從原本平面車站改為跨站式高架車站。
IMG_20181215_125915

IMG_20181215_130515

車站名稱少數沒有沿用傳統白底藍字的燈箱,還算不錯,就是新站房頗像體育館的外觀少了些特色。
IMG_20181215_130544

車站前的肉圓春,只營業到中午12點半,還是沒能趕上,就差十幾分鐘,殘念。
IMG_20181215_125903

離開沙鹿,熱鬧的景象漸漸散去,人車也大幅減少。
IMG_20181215_131041

IMG_20181215_132350

接著來到同樣是大正9年 (1920年)開業龍井車站,第一眼就讓我驚豔,龍與白雲的意象,讓這小站有著獨特的風格,與其他車站有著完全不同的面貌。
IMG_20181215_132631

IMG_20181215_133008

月台上的候車亭也別出心裁,讓古板的混凝土樣貌,變成有如區間車的模樣。
IMG_20181215_132925

IMG_20181215_132901

很可惜的是,如此別出心裁的車站,卻是座客運量不大的小站。但是龍井車站曾經是貨運排名第一車站,曾有鋪設一條貨運支線,到車站南側的台中火力發電廠龍井儲煤場(現在的台1線與國道3號之間),將燃煤裝載運送到林口及深澳的火力發電廠。

如今,龍井車站的貨運功能已經完全消失,成為一座普通的三等站。
IMG_20181215_132913

IMG_20181215_133002

可惜龍井沒有賣龍井茶,此龍井非彼龍井也,口乾舌燥的來到大肚車站。大肚車站於大正9年 (1920年)開業,取名為大肚停車場,同樣的,此大肚非彼大肚也,山線原本也有一座大肚停車場(現在的成功車站附近),海線南段的王田支線通車之後,這裡取而代之,原本的大肚停車場就廢止了,並在附近新設王田停車場(現在的成功車站)。
IMG_20181215_135711

IMG_20181215_135834

IMG_20181215_135912

大肚站的配置原本有點危險,少見的配置一座島式月台,不知道是不是腹地不夠的關係,連人行天橋都沒有設置,乘客必須在站務人員的指揮下,穿越鐵軌才能上到月台。

後來,在站房的右側新設了人行地下道,取名為日光穿越道,乘客終於能夠比較安全地抵達月台,且成為貫通前後的聯絡道。站房的票務設施,也於2019年都移至月台上,站房就此拉下鐵門。
IMG_20181215_135446

休耕的稻田長出紅粉的百日草,讓豔陽下騎車變得有點浪漫。
IMG_20181215_141849

IMG_20181215_141852

IMG_20181215_141908

台中海線上的最後一站是追分車站,是王田支線通車之後,為了讓海線的下行列車能直接往南跨過烏溪(大肚溪),因此在大正11年(1922年)增設追分駅,追分在日文中表示分岐路的意思,路線形成三角形的分佈,直達彰化。

IMG_20181215_142426

IMG_20181215_142441

雖然追分車站在南來北望的調度上有其重要性,卻是一座沒有對號車停靠的車站,僅停區間車。
IMG_20181215_142445

木造的站房內,一樣是視覺雜亂的景象,獨到的美學感。
IMG_20181215_142501

IMG_20181215_142508

追分與大肚一樣,沒有人行天橋,更沒有地下穿越道,乘客必須穿越鐵道才能抵達月台,難度更高的是,大肚只有一座島式月台,追分有兩座,而且還要先跨越一條貨運側線,相當驚險。
IMG_20181215_142533

IMG_20181215_142729

由於追分車站已經是二訪,就快速通過,往成功車站出發。
IMG_20181215_142920

海線的追分車站與山線的成功車站之間,有一條2.2km的成追線連結,但是騎車就沒那麼輕鬆了。若是沿著追分車站前的沙田路一段一直騎,就會過橋去到烏溪以南的彰化。比較近的路線,就得爬坡,繞小巷過去。
IMG_20181215_144730

IMG_20181215_144733

經過上坡的摧殘,雙腳軟趴趴地來到成功車站。這座車站該是要熟悉,卻又很陌生,因為新訓的時候是在附近的成功嶺,周末都會從營門走來搭車,搭到台中車站轉乘,但是卻對此地一點印象都沒有。
IMG_20181215_145739

IMG_20181215_145806

如果撇開新訓那段期間不算的話,成功車站也是二訪。這回發現,成功車站的燈箱換成一列小火車,挺有意思的。
IMG_20181215_145841

成功車站的前身是民治38年(1905年)設置的大肚停車場,在大正9年 (1920年)由王田支線的大肚停車場取代,增設王田駅,直到民國56年(1967年)站體東移,改名成功車站。
IMG_20181215_145910

IMG_20181215_145946

IMG_20181215_145939_1

站房內如出一轍的混搭風格,但是多了海線沒有的石虎立牌,或許這是山線的特色吧。
IMG_20181215_145920

IMG_20181215_145933

車站對面有間坍塌的古厝,還未倒下的牆上塗有追分成功的塗鴉,是一個教室內的情境,黑板上有《火車快飛》的音譜,可是我腦中迴響起的旋律,卻是國旗在飛揚,聲威浩壯,我們在成功領上的《成功嶺之歌》。
IMG_20181215_150157

轉入山線後,沿著大肚台地南緣,跳過與高鐵共構的新烏日車站,因為新烏日車站與烏日車站真的太近了,兩站只距離800m,於是往東直接來到烏日車站。
IMG_20181215_152849

IMG_20181215_152944

明治38(1905年)開業的烏日站,曾因附近的烏日酒廠及中油油槽,貨運業務盛極一時,遠大於客運。由於公路運輸的發展,使烏日車站的貨運業務驟降,再加上高鐵通車,又有新烏日車站,根本雪上加霜,變成只停靠區間車的簡易站。
IMG_20181215_153418

IMG_20181215_153420

IMG_20181215_153424

車站東側還有台中捷運烏日站,來分食客源,對烏日車站來說,可是雙重打擊。
IMG_20181215_153631

IMG_20181215_153710

穿過人行地下道,把車牽上陡得要命單車引道。
IMG_20181215_153923

IMG_20181215_154454

街道上的車輛開始多了起來,騎著騎著又要進入市鎮鬧區,鐵道也開始離開平面。首先來到台中鐵路高架化最南段的一站,大慶車站。

大慶車站算是相當年輕的車站,於民國87年(1998年)台鐵捷運化政策下所增設,原本是一座平面車站,前身則是民國55年(1966年)設立的信號站。民過105年(2016年)高架新站啟用,相當新穎,頗具規模,難以想像這只是一座簡易站。
IMG_20181215_155307

IMG_20181215_155310

找不到新站的站名燈箱,只有在橋墩底座上看到白底紅色的站名。
IMG_20181215_155347

IMG_20181215_155402

IMG_20181215_155607

往下一站的途中,手機收到YouBike的簡訊通知,原來即將要騎滿4小時,4小時後將採累進費率,趕緊找個站點還車,然後找間便利商店休息兼補給,15分鐘後才能用同一張卡片借車。
IMG_20181215_160728

下一站,五權車站,2018年啟用的高架車站,相當新,也是一座簡易車站,相較起來,其他縣市的簡易站真是小的可憐。不曉得站名為什麼取名五權,勉強與五權路擦個邊,五權路又很長,有點牽強。
IMG_20181215_163854

IMG_20181215_163933

沒有找到五權車站的橫式站名燈箱,只有在路口看到直立式的燈箱,紫色底搭配白色字體,有別於過往的藍底白字或白底藍字,有點特立獨行,如果無法像沙鹿車站那般融入建築的色系中,個人覺得太過突兀。
IMG_20181215_163928

橋墩底座的站名又成了白底藍字,從五權與大慶看下來,三種色系的站名,反而會覺得台鐵對於企業識別這一塊沒什麼章法,沒有一個統一的做法。
IMG_20181215_163938

最後回到台中車站,高架化的台中車站緊鄰舊站的東側,為了還YouBike,這次從後站進入。記憶中的前站廣場,停留在新訓收假與同梯在站前集合,一同擠搭計程車回成功嶺的模樣,可惜時間不足,下回有緣再訪。
IMG_20181215_170359

IMG_20181215_170445

IMG_20181215_170519

IMG_20181215_170621

IMG_20181215_171018

高架車站的空間與規模,以及未來的擴充,都比地下化來的有利的多。月台上的通透感也很棒,整體來說,有巨型樞紐的潛力,未來捷運藍線加入,運量想必更加驚人。
IMG_20181215_171031

IMG_20181215_171034

IMG_20181215_171614

天色漸暗,由於時間的關係,還要趕赴竹南,這趟僅能完成一半海線接山線的單車行。也發現原先的野心太大,腿力有限,YouBike的輸出功力也有限。未來有時間,再來把台中、精武、太原、松竹、頭家厝、潭子、栗林、豐原、后里、泰安,這段路程騎完。

2018.12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