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轉台東三日遊.縣道197+台23線+台11線

撇除台9線與台11線是分段騎完外,四橫四縱就剩下四縱中路線最長的台23線東富公路,以及行程難安排的台11甲光豐公路,趁著228連假,又來花東騎單車囉。這趟主要目標是台23線,大夥搶到炙手可熱的花東車票,一大早從台北來到台東,一行15人浩浩蕩蕩出發。
無標題

從台東車站騎上台11乙稍微熱身,緩下坡開心地滑了一段路後,縣道197的挑戰馬上就開始。以前騎縣道197,辛苦踩完碎石路後,後段路程幾乎一路下坡滑到終點,特別開心。現在則要逆行而上,連續上坡,奮力踩踏。
無標題

彎進縣道197,路面馬上被拉高,上坡的阻力馬上就傳達到單車踏板上,心裡雖然早有準備,還是些許覺得鬱悶。
無標題

無標題

即便心裡抗拒也沒用,路就是那麼長,持續踩就對了。爬高了,視野開闊了,卑南溪出海口、跨越卑南溪的中華大橋、從如小積木房屋中突起的鯉魚山,都變的如此迷你,一開始的鬱悶也隨風飄散。
無標題

無標題

騎不到3公里,喘吁吁的停在福德祠休息,旁有水龍頭,洗把臉,醒醒腦。大夥陸續抵達,前往不遠的九伯羊肉爐解決午餐。
無標題

無標題

IMG_20170225_121701

2月天北部天氣在東北季風的影像下,通常都不太好,沒想到也推進到東南部,整個天空都壟罩在灰暗雲幕下。
無標題

無標題

這樣的天氣,外套要穿不穿都是尷尬,山中帶有寒意,下坡冷風刺骨,穿上外套面對爬坡,又一下過熱,兩難。
無標題

無標題

除了卑南溪下游左岸的利吉惡地,對岸猙獰的地勢也不惶多讓,本是綠意山容在崩壞面寸草不生,也許有一天會禿光光。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猙獰的山勢下,是山里隧道,一列自強號和普悠瑪號後相繼衝了出來,快速穿過山里車站,往鹿野奔馳而去。
無標題

無標題

補給車也奔馳而來,送上香甜的水果,然後收了大家的叮哥茶飲手搖杯訂單後,又揚長而去。
無標題

一路緩上緩下,騎過舊稱下野的榕山部落和中野的鸞山部落,大夥都共識一致不願面對縣道197惡名昭彰的14公里碎石路,就不往上野的梅山部落騎去,從鸞山大橋跨過卑南溪到對岸。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河岸邊有著吊橋及橋墩的遺跡,橋面木板早已殘破不堪。但這是曾是鸞山村對外聯繫的重要途徑,對岸就是台9線與鹿野,如今由鸞山大橋取而代之。
無標題

據聞,鸞山大橋由東向西的第四根橋柱,就位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界處,但騎在橋上根本看不建底下的橋柱,只見對岸又一列奔馳的普悠瑪號。
無標題

無標題

一則不想面對鹿野的緩上坡,二則不想再騎台9線,進入鹿野市區前轉入了防汛道路,輪轉於田陌之間。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意間在瑞隆發現二層坪水橋的指標牌,好奇心使然,前往一探。高架的水橋,將灌溉用水橫越縱谷低處,引入二層坪高地,經過修繕後,在滿是綠意的縱谷與水田間蜿蜒,別是一番風味。
無標題

無標題

水橋附近就是台鐵瑞源車站,只是在平交道兩側拍火車,玩得忘我,跨上單車後就忘了到瑞源車站一訪,殘念。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瑞隆、瑞源、瑞和,是夾在卑南溪、加典溪、加鹿溪、鹿寮溪之間的平原,因為台9線公路在這段沒有選擇跟著台鐵走,聚落瑾於車站周遭發展,南來北往的車少了許多,只有呼嘯的火車。農忙後的清閒,也讓我們放慢了節奏,慢慢地騎著。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從瑞源車站到瑞和車站僅短短3公里,兩座車站命運卻大不同。瑞和站房看似挺有規模,卻是座無人站,不像隔壁瑞源車站已經重新改建站房,瑞和車站只僅僅換了站房上的站名字牌,然後再多添加一支天線。好在當地居民自發維護,讓瑞和車站看上去乾乾淨淨的。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接回台9線,一路往北進入關山,屁股也開始隱隱作痛了,今天就下塌關山鎮上的清水莊。
無標題

次日,再次橫越卑南溪,回到縣道197上。在電光大橋上玩了許久,又被萬安國小振興分校校舍的美麗壁畫吸引,駐足觀賞。
無標題

無標題

剛插完秧苗水田,一路引領我們回到池上,回到縣道197的起點。
無標題

無標題

嚐了大坡池的豆皮,與過往一樣油膩,帶著油油的口感繼續上路。
無標題

無標題

離開池上,轉入台23線,來到東富公路,騎完就能把四橫四縱從清單上再畫掉一條。
無標題

無標題

也許平緩地都用來耕種水稻了,東富公路一路沿著低緩的山勢邊緣蜿蜒,緩緩爬升。
無標題

無標題

山丘環繞的永豐國小,走下長長的階梯就是校園操場,操場後方緩緩的河階地,滿布一階一階梯田,若不是後面的海岸山脈體醒著保留腳力與時間,還真想走下去晃晃。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橫越第一道海岸山脈前,筆直的道路引領我們來到吉拉米代部落。這裡曾是成功阿美族人及卓溪布農族人的獵場,隱藏在靜謐的丘陵山谷間,靜地讓人不忍發出聲,破壞這份清幽。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秀姑巒溪上游的虌溪,橫向切割,為東富公路找出一條通往東部海岸的方向。潺潺流水、深邃峽谷,得有小天祥之美名,縮小版的太魯閣。
無標題

IMG_20170226_134844

IMG_20170226_134823

盤踞在海岸山脈上的雲雨等著我們來訪,稍微大一點的霧雨,就讓泥水飛濺的我們前後滿是斑點。要按下煞車減速,還是放鬆煞車快速通過,兩難。
IMG_20170226_144136

無標題

高度降到雲雨層下的乾爽,身上早已髒兮兮,而公路繼續蜿蜒著,隨著山谷地緩降。
無標題



無標題

到了泰源,屋舍顯得密集,樓層也高了,表示離東富公路終點不遠了。
無標題

無標題

穿越海岸山派最外一層屏障的是馬武窟溪,地勢起伏不大,爬坡段不多,多是下坡路段一路滑行。突然路旁遊客聚集,原來是登仙橋上的獼猴出來遊蕩。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獼猴習慣上前來討食,不過遵守規定,禁止餵食。得不到好處的獼猴,反倒對要來牽車的我們兇了起來,好歹我們來著是客啊。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登仙橋下方的舊登仙橋,圓拱型的石橋墩劃過溪谷,色系融入地景,低調不搶眼的美。
無標題

無標題

跟著馬武窟溪繞了兩個大髮夾彎,地勢趨近平坦,補給車彎進小馬隧道前去補給油料,報知即將抵達東富公路終點。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午後5時,滑行通過泰源幽谷門牌,來到台23線與台11線的T字路口,抵達台東縣東河的東富公路終點。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台23線東富公路,45.400km完成,花東四橫四縱再下一城,清單上就只剩下台11甲光豐公路了。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從新東河橋望向舊東河橋,一半為支架式的橋墩,另一半橫跨馬武窟溪的圓拱型結構,如此特殊的設計是為了因應兩端不同的地質結構,也成了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無標題

無標題

在下塌的太陽屋民宿洗去一身疲憊後,東河鎮上也在遊客離去後歸於寧靜,一路走到鎮上的尾端,好在還有一間熱帶低氣壓衝浪店的餐廳還開著,終於能從飢腸轆轆的狀態解脫。
無標題

IMG_20170226_201509

第三日在享用過太陽屋民宿老闆夫婦精心準備的豐盛早餐後,跨上單車,從台11線騎回台東市。
IMG_20170227_073714

無標題

來到有提供露營地的都蘭派出所,裝好飲用水後再出發,無意間發現有白貓趴在廢棄車輛中,整輛車都是白貓的露營地。白貓發現我們的目光,也回看了一眼,一副你們大驚小怪的模樣。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為了到市區覓食,加上這段路也騎了多次,快馬加鞭,一路直奔台東市。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連續假期的台東市總是遊客滿滿,知名美食都大排長龍,不過花了一些時間,還是吃到傳聞中的阿鋐炸雞,還有叮哥,滿足地踏上返回台北的火車。
無標題

IMG_20170227_122100

如此多人參與的單車團,應該是空前絕後了,同行的學姊淮暄離開大家到天上去了,雖然認識不多年,卻很樂中參與活動,我們會懷念你的!
無標題

2017.02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