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麓古道,合歡越嶺道東段,經由立霧溪切穿三角錐山東南稜,所形成的深窄直立斷崖。
在還沒接觸爬山之前,來到太魯閣都只是順著台8線沿路賞玩,之後翻開地圖才發現,待在花蓮短短兩年的時間,根本不足夠去細細品味這裡的一切。
連續下了幾天的雨,原本以為又要鳥掉,慶幸的是星期五就開始放晴~即使星期六補了整天的班,一下班就趕車直奔太魯閣,累歸累,也難掩內心的興奮。
離開天主堂後,帶著雀躍的心情,前往燕子口附近的登山口囉~
也許是剛開放的緣故,一大早就有志工在步道口檢查入園證。
看了前輩們的紀錄,以往必須渡溪而過才能到對岸,如今有穩固新穎的錐麓吊橋取代舊的竹橋,省去下切溪谷、翻上岩壁的麻煩。
1.0 k處,巴達岡駐在所,其後就是今日的精華所在 - 錐麓大斷崖。
駐在所的遺跡,幾乎完全被荒草湮沒。站在平台上,遙想遠離家鄉、面對陌生土地的日本軍民,駐紮在這河階地上的過去。
離開巴達岡,不久抵達巴達岡二號橋。站在吊橋中央,感受山谷中的涼爽微風,原來這就是初夏的氣息啊。
續行,來到約2.6k處,前方的500m就是錐麓大斷崖。 太魯閣族人在這高聳岩壁上的窄路,鑿出日軍討伐、鎮壓原住民的血淚刻痕。
走在這條小徑上,回顧著歷史,試著去感受那無聲的嘆息。
隧道中的觀音,從日治時代開通後,便守護著來往的旅者。
「這座觀音,姿態圓潤,應該是日人所安置的。」
也許吧,我沒有答案,猜想當時原住民應該還沒接觸到佛教吧?但為什麼是象徵慈悲為懷、救度眾生的觀音神像?想不透,是日人在此參悟了什麼嗎?或者是他們的內心也充滿未知的恐懼,尋求一絲慰藉、祈求短暫的平靜? 我雙手合十,沒有許下任何心願。
立霧溪另一側的福磯斷崖,以及與錐麓山隔溪對望的太魯閣七雄 - 塔山;右後方是另一雄 - 富田山。
斷崖陡峭,抬頭望不見錐麓山頭。
峭壁、斷崖、小徑,從將近八百公尺高俯瞰東西橫貫公路,一切變得如此渺小。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塑出雄偉壯麗的峽谷;大時代下的人定勝天,前人運用智慧,沿著溪流、峭壁,開鑿出另一條血與淚交織而成的東西橫貫公路。
3.1k,來到狹窄小徑的盡頭,轉化為較為寬闊的空地。
斷崖駐在所,從東麓分遣所改名為斷崖分遣所,再到如今的斷崖駐在所。只駐紮3名日警的小型管制駐在所,規模無法與下方的巴達岡相比,當時身處於此的那種孤寂,是遠遠超出想像。
駐在所之後的路段,則尚未開放。
立牌附近可見花蓮港廳巡察班長持館代五郎之碑,追悼遭太魯閣族人馘首的殉職碑,訴說著佔領與反殖民的衝突及犧牲。
休息過後,折返。
回到燕子口,走在公路上,一直想著只有行經巴達岡二號橋,那一號橋呢? 轉頭回望,錐麓吊橋的上方,還有一座吊橋,猜想,那應該就是巴達岡一號橋吧。
回台北的路上,不斷地想,為什麼要往山上跑。
我想,除了登高望遠、天寬地闊的感受外,吸引我一次一次前行的是背後那些深藏歷史的故事。 行程記錄
路程時間:
08:26 燕子口
09:07 巴達岡駐在所(1.0k)
09:28 巴達岡二號橋
11:18 斷崖駐在所(3.1k),午餐
01:43 巴達岡駐在所(1.0k),午休躲太陽
02:50 燕子口
路程距離:7.9km
跋涉路線:錐麓古道登山口(燕子口)-->巴達岡駐在所-->斷崖駐在所 (原路折返)
2009.06.07
訂閱:
張貼留言
(
Atom
)
2 則留言 :
您好,您的文章及照片很棒,借分享^^
謝謝!
分享OK~沒問題~
張貼留言